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科技赋能产教协同——浙江大学吴飞谈AI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3-03-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至少40所“双一流”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机构,有超过400所高校招收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哪些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产教协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当选为首批昇腾MVP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分享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产教协同育人方面的探索实践。

       加快人才培养需要教材先行

       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加速,对教材、课程和师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2020年,《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发布。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方面,提出要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集中力量编写一批新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吴飞认为,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牛鼻子,人工智能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和一个已经独立出来的学科,必须要有独特于其他专业的教材资源。

       “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材,这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吴飞说。

       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该编委会由潘云鹤院士担任主任,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副主任委员。“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包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技术系统、硬件芯片和伦理安全、实训以及“智能+”学科交叉等方面内容,同时建设与教材x相对应的在线开放共享课程。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的教师参与了编写工作,目前共编写出版了24本理论教材和10本实践教材。

       吴飞也参与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的编写,由他主编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教材所对应的线上课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吴飞认为,当前,教材建设已经行动起来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课程、实训平台、微认证等保障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将为确保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

       探索“人工智能+X”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实现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必然要求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从2020年开始,吴飞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Mo开启了“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教学实践模式的全新探索,设计了《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这一门研究生课程。

       这门线上课程实现了1000多名不同专业学生同时线上听课,不仅解决了千余名学生线下上课可能造成的物理空间和师资资源难以承担的问题,还为同学们提供了用国产的人工智能框架搭建具体场景和解决具体任务问题的实训平台。

       2021年4月,浙江大学等六所高校和相关企业联合推出了创新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项目——“AI+X 微专业”,以“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形式向六所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人工智能知识,培养他们的人工智能相关技能。今年4月,已有66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获得了六校共同签章的“AI+X 微专业”证书。

       吴飞表示,“AI+X微专业”打破了高校、院系、专业学科的壁垒,联动政校企力量,汇聚一流的学者与产业专家共同开设课程,使各个交叉领域学生能够更为灵活、高效地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提升人工智能实践应用能力。

       “AI+X”是用人工智能赋能X,“X+AI”则是X主动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在,人工智能不仅成为了通用目的技术,而且是战略性技术,具有赋能其他技术的潜力。人工智能将发挥‘头雁效应’,把其他的行业带起来,但是光靠这个‘头雁’的本身力量还不够,一定要与创新诸要素结合起来。”吴飞说。

       产教协同赋能AI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这也决定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021年1月,浙江大学与华为签订了“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经双方共同努力,在课程共建、师资培训、实习实践和学科竞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聚焦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Atlas系列硬件、异构计算架构CANN、全场景AI框架昇思MindSpore、昇腾应用使能MindX、一站式开发平台ModelArts和统一工具链MindStudio等,这些平台都开放给生态中的开发者与学生使用。昇腾AI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实现课程知识、教学资源体系改革、师资培养方法与学生产业实践改革,打造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路径。

       吴飞介绍,在教学方面,通过与华为合作,学生在学校能够使用国产的人工智能编程框架,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参加工作时就已经熟练掌握国产人工智能编程框架,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实践。“以前高校是单打独斗,目前在企业的支持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更加面向实践、面向应用,实际上增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人工智能是引用驱动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开发创新实践课、发布昇腾优才实习计划、发布昇思MindSpore开源实习、支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这些方式,昇腾AI引导高校学生运用前沿技术和知识,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基于真实场景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华为给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开展实践,可以到华为的云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科学探索并培养兴趣。”吴飞谈到。

       科研创新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吴飞介绍,高校了解学术前沿研究方向,可以为企业提供“勇闯无人区”的目标。另一方面,企业也能从技术扶持和赋能、资源支撑、行业影响力构建三大维度给予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院所全路径支持。比如,华为发布了昇腾科研创新使能计划,就旨在让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昇腾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平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软件研发与技术攻关工作。

       昇腾AI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体系化的AI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通“产学研用”,以产业驱动知识体系和人才体系的构筑,不仅为中国AI的发展培养产研融合的高素质人才,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AI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e7a131e0-9cc5-4f55-b558-3fc97849a8a8.jpg
479dca61-1a82-4bbc-89d1-05d709fab67b.jpg
西溪校区.jpg
海宁-广场.jpg
6d57aa78-e294-4758-b8f3-0b200041f11d.jpg
舟山-教学楼 (2).jpg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13320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委托浙大举办侨商青年企业家研修班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在浙大举办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专题班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浙大举办海外中青年侨领研习班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