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如何作为?

发布日期:2024-03-05

       又到全国两会时,去年被《咬文嚼字》排在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首的“新质生产力”,热度不减。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个新词汇,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启迪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代表委员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在这条新赛道上,浙江还处于起步阶段。问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作为,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正在消化,正在探索。”与会代表委员谈到这一话题,也更多地表达着对这个新理念的认识。

       在碰撞与交流中,理解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浙江上下正形成一个共识——要努力在更优质的产业与更先进的技术之间画上一个乘号。

       激发两者的乘数效应,或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被乘数 发展载体迭代升级

       乘法得到满意结果,被乘数足够大是基础。在新质生产力的算式中,被乘数占比最大的部分无疑是产业这个发展载体。

       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界定载体性质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发展。

       发生在浙西南山区丽水的变化让人惊艳。世界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钽加工基地;国内首屈一指的硅单晶外延片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超高清制冷红外探测技术……很多地方还在布局、谋划、招商时,这座山城已在半导体产业的众多领域走在前列,形成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是扎根丽水的一员,他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钽项目”落地丽水,并设立同创(丽水)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全球最前端5nm技术节点高纯钽靶材的量产。

       “半导体材料对空气等环境质量要求高,而丽水生态环境好。另外,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尽快投产、达产。”丽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丽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是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的有效路径。在东海之滨,能看到另一条“有中生优”的迭代之路。

       电池革新,实现全球量产纯电续航第一;全球首款实现卫星通信技术量产上车的车型……不久前,吉利系的新能源车型极氪新款001带着一众“世界纪录”驶来。

       去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每年,中国投放市场的新能源车产品琳琅满目,而且出现了不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爆款’。”

       吉利从传统汽车制造业向新能源汽车的迭代升级,不仅力证李书福委员的话,更是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提升、产业升级向新质生产力迭代的实践。

       今年,李书福委员最关注的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在提案中提到:为了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满足国际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

       据统计,2023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和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7.1%和33.3%,均高于上年。

       乘数 生产工具追求顶尖

       产业质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气,作为生产工具的乘数,则决定了发展的潜力与上限。对新质生产力而言,决定乘数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创新。

       每一次工业革命,背后都有一个科技策源的关键生产工具。蒸汽时代,蒸汽机为生产效率带来质的提升。电气时代,发电机带动电气工业。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如今,全球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聚焦顶尖的创新成果,形成全新的生产工具。

       上个月,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悄无声息地发布颠覆人类对AI视频认知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浙江各地迅速敏锐捕捉到这一科技创新的顶尖突破。

       杭州市农历新年召开的第一场会议上,这个新生事物成为热点。会议提出:“Sora大模型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形成了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通道,这不仅带来很大启发,更大地带来了产业的冲击。”与此同时,杭州也亮出以算力这个工具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创新推出“算力券”,发展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着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

       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也在攀登创新驱动的新高度,依托基础研究的优势寻求突破。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当地瞄准全球创新策源地目标,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科技创新如一股潮流席卷全省,释放着浙江对顶尖技术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及2024年做好经济工作的部署,科技创新也被“置顶”。

       浙江对新一年的科技创新作了系统全面部署,在年初发布的“8+4”政策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政策包进行升级,聚焦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我们将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创造能力和转化效率。”全国人大代表、省科学技术厅厅长高鹰忠介绍,浙江将进一步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个以上。

       乘号 联动效应不断叠加

       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前,“做加法”是形容发展叠加效应的惯用说法。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新要求,“加号”变为“乘号”,对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发两者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

       在丝绸纺织这一历史经典产业中,变化正悄然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将一组数据带去了北京。“我们研发出全球业界首个花型设计AIGC大模型,基于50万花型数据库,300多种AI图像算法,可以为全世界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丝巾且不重样。”她表示,这种诞生于行业实践的垂类模型,基于底层技术的再创新,最能解决行业痛点,提升产业发展效率,“支持行业垂类模型的创新和应用,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乘数效应的有效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宇深刻体会到,信息通信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聚焦制造业‘5G+’‘AI+’‘联创+’转型,深度匹配企业需求构建人工智能服务,提升跨行业协作创新效能,能够助力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

       企业发力,政府支撑。浙江今年发布的政策体系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更加注重协同。比如,浙江将组建运行国资创新基金、科创母基金、“专精特新”母基金,其中科创母基金规模力争达100亿元。财政也将在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向产业和创新持续加力。

       对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的追求、对两者深度融合的求索,让浙江的新质生产力乘法得到越来越大的结果。但半年时间,对一个全新发展理念而言刚刚起步,被乘数与乘数的极限在哪?能否在算式中加入更多乘数?乘数效应如何继续提升?这些未知数,恰是新质生产力的魅力所在,它的出现正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

       专家解读:

       以“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兰建平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要依靠科技创新、质效提升等,还需要改革突破、制度重塑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现有产业现状的归纳与总结,更多基于对产业未来的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与布局。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开启从“量变”到“质变”的高峰期,很多技术进步处于“拐点”区间。浙江作为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省份,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制度为突破口,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探索。

       培育新质生产力,呼唤“有组织的科研”。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推动千行百业的科技大创新、能力大提升、技术大跨越,是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体现,也可有效避免各种创新的无效。

       培育新质生产力,没有模板可以照抄照搬,要通过“试点先行”,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调整,要体现聚焦重点、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方式方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切忌急于求成,搞各种创新“运动”、形式主义。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形成合力。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科技创新,这种创新,更多体现在从“0到1”的跨越。“0到1”的原始创新,更多体现出的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找到各种一致性的矢量。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链主”到“配套者”,要努力形成协调的“大合唱”,把各种微创新、小创新、中创新、大创新有机集成起来,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大发展。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让创新活力之城迸发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表示,杭州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示要求贯彻到“稳进立”、三个“一号工程”和“三支队伍”建设全过程,大力推动生产力向新而进、向实而立、向数而行,为全省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向新而进,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杭州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全力建好国家实验室,力争大科学装置投运一个、开工一个、谋定一个,努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将刚性落实‘两个15%’政策,每年滚动实施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各100项以上,国产替代30项以上。”姚高员代表表示,为此要积极探索教科人一体化推进路径,创新实施“春雨计划”“青荷计划”,每年招引顶尖人才15名以上、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人以上。

       向实而立,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杭州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活力足、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快等优势,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他表示,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7万家、R&D投入经费超800亿元,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超8500亿元。

       向数而行,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姚高员代表认为,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城市,杭州将继续依托数据交易所,探索优质数据集、重大应用场景开放路径,加快重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市各类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加速进化,以大模型赋能“智改数转”。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平台

       半年来,新质生产力被频频提起。深耕基础研究多年,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科学技术界要积极为新质生产力构建培育平台,夯实技术底座,进而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施一公委员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然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谁来推动?在施一公委员看来,西湖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作为一家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现代大学治理、人才引进使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积极探索实践。过去五年,一批国际顶尖科研人才聚集在西湖大学,着力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在多个学术方向跻身世界前列。

       2022年,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眼下,这个由国家批准设立、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的科研机构,正致力于以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来催生未来产业。与此同时,该机构还依托西湖大学,汇聚政府、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基于长期主义的社会资本等多方合力,向着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迈进。

       施一公委员表示,无论是他们超前部署有望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的基础前沿研究格局,还是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新型科技体制机制,都意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构建一个培育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

       新趋势下,过去那种习惯于“做规模”、盲目扩产能的做法,难以跟上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中国企业的升级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来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上,我建议,一是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源上,推动企业从单纯的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创造更多的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成果,向科技硬实力要效益、要品质、要品牌。二是鼓励科研机构与优秀企业强强联合,为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技成果提供政策和机制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中的转化。三是发挥民营经济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行动和创新课题,共同促进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升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建设杭州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其建设离不开大科学装置。目前浙江仅有2个在建。我建议支持地方政府尽早启动有潜力的大科学装置预研,加大对原理性探索、概念性设计、大科学装置微缩平台等预研工作的投入;其次,要主动谋划有标杆意义的大科学新装置,比如原子级制造;再者,要一体推进大科学装置和未来产业引领,进一步强化大科学装置与产业经济之间的链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院长崔田: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就我国而言,该领域的研究投入,存在投资机制的单一性,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较少。我建议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要激活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科研立项、与地方政府联合投入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有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把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此外还要持续探索多元化的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渠道,推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延伸阅读
推荐课程: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与培育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做新型工业化先行者,当新质生产力探路人聚焦新质生产力,强化招商引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地位、建设内容、主要挑战与对策
 
(来源:潮新闻)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1026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2024年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2024年福建省乡村产业...

山东省机关事务局在浙大举办机关事务创新发展暨节约型机关建设培训班

山东省机关事务局在浙大举...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在浙大举办全国疾控系统调查研究培训班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在浙大举...

山东省委网信办在浙大举办网络强省建设专题研讨班

山东省委网信办在浙大举办...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浙大举办干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浙大举...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