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发布日期:2021-05-12
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任少波

       [摘  要]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扎根中铸魂,在立地中顶天,在守正中创新,在开放中超越,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走出一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道路,并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满怀信心地迈向更有梦想的新征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大学治理;“双一流”建设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深刻总结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的经验,从大历史观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可以看到,我们正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走出一条既独特又有效的中国道路。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大学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在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整体实力逐步接近国际对标的一流大学,成为世界主流评价体系中进步最快的群体。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的主要特征。

       在扎根中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才培养有力支撑国家现代化

       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能够为本国培养引领时代、服务人民的优秀人才。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创新能力、广阔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正呈现全面适应中国现代化需求的独特优势和特色。

       各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共识就是重视思想教育,塑造卓越的灵魂,西方国家以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强调基于实践的德性养成,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共同体,引导师生在服务人民、融入社会、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爱国奉献的栋梁之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的鲜亮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史无前例的,这也为大学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两个大局”交织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证明,现代化中国的蓬勃发展,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最广阔的建功立业舞台。科研攻关、创新创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主战场活跃着高校师生的身影,他们响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奋斗中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全球视野正在日益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未来走向。时代新人既要经得起祖国和人民的检验,也要经得起时代和世界的检验。我国高等教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了师资国际化水平。例如,浙江大学全面实施新引进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师预聘-长聘制,人才入口要求已经达到世界较高水平。学生在更加多元的全球合作、文化交流和国际化氛围中提升了开放包容的胸怀格局和跨文化的理解力沟通力。近三年,浙江大学已推送百余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工作表现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的充分肯定。随着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浙江大学坚持“以我为主”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海宁国际校区,在校学生学业情况经评估符合甚至超过了两所联合办学的国际名校本部标准,探索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立地中顶天,实现质量贡献声誉的全面提升,大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回答时代之问是一流大学崛起的普遍规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的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其本身具有先导性、先发性特点,解决中国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世界性的问题,同时,全球经济和科技日益一体化也使得中国高水平大学具备了“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因此,服务国家需求为高水平大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活动能够催生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强化任务导向与鼓励自由探索一直是创新的两种途径,学界也在争论有组织的创新到底能不能培育引领性成果,实践告诉我们两种创新途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高水平服务国家需求一定能催生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就是凝练重大方向、转变科研范式、创新组织模式、锻炼骨干队伍、加快战略迭代的过程。

       通过“非对称”赶超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我国高水平大学逐渐克服对既有学术道路和范式的过分依赖,进一步树立全局眼光、“非对称”赶超意识和引领性思维,通过超前布局实现了多点突破,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后发优势。例如,在量子领域,我国一些高校打破常规,没有简单跟随西方主流技术路线,另辟蹊径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守正中创新,解决中国问题、弘扬中华文化厚积底蕴和特色,大学有效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对大学而言,文化多样性是教育特色的源泉,也是师生安身立命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单一向度的,守正创新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底蕴和学养。

       关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高水平大学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积极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大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批学者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走向了世界学术最前沿。以浙江大学为例,有学者在国际上首次以中国理念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文学研究的全新范式;有学者基于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视角加强国际法研究,在完善国际法律秩序过程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有学者致力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有学者结合浙江治理的创新实践深入研究数字化改革、数字化金融、民营经济、区块链等前沿问题,向世界展现了“浙江之窗”的独特样本。

       在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均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大多都拥有一流的人文艺术学科,这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思想源泉。浙江大学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之地,始终秉持“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理念,大力推进国家级文化精品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其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海外150余家文化机构收藏;为包括敦煌莫高窟壁画、云冈石窟造像在内的大量文物完成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模型,助力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和申遗;开展“敦煌残卷系统缀合”的冷门绝学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研究与文献整理世界领先。学校在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中有力地促进了人文艺术学科与理学、工学、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开辟了学科发展的新气象。

       在坚守“尊德性、道问学”的学统中形成独特大学精神。我国大学拥有“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传统,即大学的理想首先就是要追求德性的彰显,在此基础上格物致知、执道问学,从而实现更强调价值理性的人文精神和更强调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的统一,这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精神力量,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自信。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求是创新”校训,凝练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形成了爱国奉献、服务人民、追求卓越、改革创新、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这些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具有极高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财富。

       在开放中超越,立足社会主义大学的实际更加务实自信地办学治校,以改革创新提升大学治理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办学动力和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一批高水平大学在较短时间实现了跨越发展。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大学更加要展现海纳江河、天下来同的气魄和胸襟,既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也要满怀信心地立足自身办好自己的事,这是大学吐故纳新、永葆生机的希望所在。

       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虽然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教育评价的模式和标准,但是我们一直立足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大学实际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当前,我们正在以破“五唯”为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更加综合性、针对性、多元性、引领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如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分层分类评价,不断创造既宽松又竞争的发展氛围,鼓励引导有想法的青年人“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学校鼓励青年学者自由探索,数学学院教师潜心教学数年,成功解决了微分几何领域的两个重要猜想。这样的学者群体崛起,正在成为高水平大学现象级走势。

       在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迭代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80%科研工作在大企业完成,而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高校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我国大学在支撑服务区域发展中,也拓展了自身的发展格局和办学资源。近年来,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打造了“跳出浙大发展浙大”的办学体系,布局了上海高等研究院、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良渚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赢得了发展支持,共享了区域改革发展的红利,为引育更高水平的人才、创造更有价值的成果、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的优势。我国高校坚持政治、法治和德治相统一,执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各级党组织责任明确,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效保障和推动了高校各项职能的实现。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在党的十九大以来以第一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第一完成人党员占80%,相关课题组中优秀党支部达到62%。另外,高校党组织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有很强的底线思维和应急处突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意识形态风险、廉政风险、决策风险、安全稳定风险等,确保了高校改革发展行稳致远。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师生群众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和发展优势,充分彰显了党统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独特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坚定举旗定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和“双一流”建设,树立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坚定不移地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强化铸魂育人,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推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德育共同体,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人民情怀、政治自信、道德表率、创新引领、担当奋斗、全球胜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引领性创新,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积极攻入“无人区”、培育“杀手锏”,主动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成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在交叉汇聚和高原筑峰中开创新局面;打造思想文化高地,切实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以人文交流大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彰显“扎根、铸魂、启真、崇善、开放、奋进”的新时代一流大学精神内涵;深化改革开放,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攻坚善治中实现办学模式的战略迭代,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加快本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对话与合作。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一定能在奔竞不息的时代浪潮中育先机、开新局,快步走向世界高等教育前列。

延伸阅读
推荐课程:“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立德树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学科品牌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科研团队建设,推动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趋势与教师网络研修的组织创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选择;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案例实践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功能:学校发展的新型竞争力等
 
(来源:浙大新闻办)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3243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讨班

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20...

湖北省基层卫生协会在浙大举办领军人才培训班

湖北省基层卫生协会在浙大...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委托浙大举办侨商青年企业家研修班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在浙大举办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