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从三个维度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发布日期:2020-06-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从我国国情出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到优,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竞争优势强、配套环境好、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和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很有必要。必须尽快厘清思路,明确“十四五”时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从打造产业体系角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梁八柱”

       何谓“四梁八柱”?在建筑学上是指支撑性的结构,在经济学意义上通常指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体系。李克强总理对此曾有一段生动的阐述:“中国产业类型多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业不兴那业兴。中国经济的支撑并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需要从产业体系视角构建支撑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长远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

       一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我国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占据一席之地,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算法不断创新迭代,具备引领全球的坚实基础,但在芯片、人工智能软件等底层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未来五年,我国有望在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物联网将使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更紧密融合,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仍将爆发式增长,5G 网络的率先应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产业到经济的转变,一方面继续突出新技术供给和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生产、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的改造,使数字化的研发、生产、交换、消费成为主流,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做强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装备与材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是我国与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我国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动权,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要围绕制造强国战略的最新部署,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材料,夯实工业基础支撑能力,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进产品、生产、装备、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加快形成分布式、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制造体系。

       三是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壮大。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物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制药和各个领域的新兴生物技术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崭新的生物经济形态应运而生,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保守估计,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带动形成新一波生物经济浪潮,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实现从培育到壮大的转变。为此,应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高药品供应保障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

       四是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是时代新趋势,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革命性进展是产业变革和大国崛起的关键。前两次工业革命奠定的能源结构,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受到挑战,谁能高效发展新能源,谁就可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十四五”时期,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逻辑将实现从倒逼到引领的转变。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是受生态环境问题倒逼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引领时代变革的必然之举。展望未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本不断下降,能源供给模式呈现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趋势,新能源汽车等新的用能载能装备大量兴起,资源循环利用、能源高效利用、污染零排放成为绿色产业体系的核心。

       五是构建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梯队。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联合国数据,现在全球海洋经济规模已可排到全球第七大经济体,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价值将达7万亿美元。2018年3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把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展望未来,在数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产业正从传统产业转变为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的创新性产业,必须大力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海洋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太空也被视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战场,攀爬太空科技阶梯成为关注焦点。2015年美国国会通过太空法案,允许美国民众可以从事太空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2018 年,美国还成立了太空司令部。日本、法国、印度、阿根廷等国也纷纷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太空经济。我国应尽早把太空经济发展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快培育和谋划。

从强化要素支撑角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梁八柱”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从要素支撑角度对产业体系的最新阐述。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等要素的支撑,必须促进各种要素协同发力, 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一是强化科技要素支撑。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组织模式,加大对好奇心驱使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努力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亟需的重大技术、事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原创性前沿重大技术。另一方面,做好加减乘除,让技术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做加法,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设计+”等新业态,推动跨界整合、融合创新。做减法,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减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做乘法,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和智能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努力实现效率倍增。做除法,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信息和资源更精准对接, 在带来效率改进的同时,也会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利益格局,破除现有利益藩篱。

       二是畅通现代金融支撑。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综合发挥政策性和商业贷款、科技银行、证券市场、保险资金、融资担保资金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促进金融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需求衔接匹配。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依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板块,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拓展符合“双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更多依靠种子基金、天使资本、风投创投等提供多元融资支持,放宽对创业投资地域、行业和收益率等方面的限制,提高创投机构、基金经理投资自主权,鼓励创业投资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支持领军企业利用其产业链整合能力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对上下游、周边优质企业的拓展服务力度。

       三是加大人力资源要素培育。把人才引进培育作为引进新变量、创造新组合、培育新优势的重要抓手,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推动一批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项目落地,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抓住全球创新合作多元化机遇,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抓紧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完善政府对产业人才的激励和表彰机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计划和杰出工程师行动,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组织,加快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探索建立高端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在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

       四是完善数据等新型要素支撑。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和数据库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各类大数据平台,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建立跨界协同、多元共治的数字经济管理方式, 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和利用。

从完善产业生态角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梁八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技术发展成为新产业进而成为新动能,决定因素不仅是技术是否成熟,关键是应用条件是否具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和市场等相关生态是否完善,核心是创造良好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 完善的产业生态也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标志就是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企业。为此,要突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两个关键,切实鼓励企业家通过建立新企业、创造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作用的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有全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政府应通过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公平竞争环境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添油助力。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多、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加快制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完善符合科研规律和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成果收益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必须创新治理方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探索包容创新、多元参与的监管方式,破除旧管理规制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束缚。必须强化普惠性市场化引导政策,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抵扣所得税力度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企业品牌运营、标准制定等相关投入和费用比照研发投入享受所得税抵扣。必须构建宽容失败的法律保障体系,合理界定新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修订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构建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者轻装上阵、东山再起的制度体系。

       三是拓展市场空间。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海量创新资源优势,在部分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率先打造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持续丰富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场景,充分释放市场红利, 加速产业迭代,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应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供需衔接,鼓励中小微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是建设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没有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完整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因此,“十四五”时期要在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础上,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空天经济和绿色低碳等产业方向,再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依托现有国家级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在特定空间有效集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促进学术圈、创业圈、金融圈和产业链的协同。

       五是扩大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合作拓展了新的空间。首先,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引进与合作研发,推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其次, 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新机制,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双边互认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结果等,建设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别和地区确定不同的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促进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再次,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并购和投资基金,组织一批城市对接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

延伸阅读
推荐课程:5G关键技术与行业应用;以3D打印技术为例谈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一二三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启制造业人工智能转型新时代;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3.0、城市大脑建设;“三化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经验分享;“放管服”改革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等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9-10期合刊)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1568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讨班

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20...

湖北省基层卫生协会在浙大举办领军人才培训班

湖北省基层卫生协会在浙大...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委托浙大举办侨商青年企业家研修班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在浙大举办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