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关系科技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未来。”获奖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卫说出了这番肺腑之言。
40多年前,还在读书时,杨卫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顶尖的力学家。49岁时,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0多年前担任浙大校长时,他希望当一名好校长,足迹遍布求是园的每一个角落;之后的一次人生转折,当一名好官员又成了他的理想。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他的脚步遍布祖国一处处创新“力场”。如今,重返浙大的杨卫,站在力学领域的最前端,努力开辟出新的天地。
一名拓荒者,一名创新者,一名乐衷于教书育人的师者……1954年出生的杨卫演绎着丰富的角色。
交叉之力 打开创新之门
“力,形之所以奋也。”
2018年9月,刚卸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一职的杨卫,在重返浙大后的第一堂课上,面对一群本科生,郑重地写下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墨经·经上》,意思是说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看似朴素的话语,却蕴含着这些年来这位科学家对力的深刻理解。
对于浙大讲台,杨卫再熟悉不过。任职浙大校长近7年,他对浙大饱含深情,授课也是信手拈来。他在《力学导论》中,将力学的源头和发展梳理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并娓娓道来,还不时佐以耳熟能详的科学史小故事,引得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今天,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他情不自禁笑了起来,而后又风轻云淡地拍了拍手,问记者:“你知道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是什么吗?我把它归纳为‘力,神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在有形概念的描述之外,力描述的还可能是精神世界,如主观能动力。
2018年,浙大交叉力学中心正是在有形的力与无形的力交织相融中搭建起来的。
“交叉力学就是运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阐述自然及社会。”杨卫这样解释他当下的研究工作。多尺度与微纳米力学、智能软材料与软体机器人、深度动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二维材料力学……这些是交叉力学中心团队不断探索的领域,他们致力于打造国际力学高地,辐射全世界力学科学的发展。
浙大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赵沛感慨,如果将整个交叉力学团队的研究比作是一块拼图,杨卫就是这样的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拼图缺失的核心部分,指引着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
从不界定自己的边界,喜欢接触新的东西,这也正是杨卫的人生。他选择的研究课题都是全新的。两个月前,他还与浙大张泽院士团队合作,揭示了金属材料中自激活的分层孪生机制,为材料科学中缺陷工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同步国际 选择前沿课题
杨卫至今仔细地保存着一封2020年5月29日收到的特殊回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杨卫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充满了暖意,指引了方向。
杨卫说:“从事前沿工作的人就好比是吃肉的。第一口肉,自然是最鲜美的。”
去年,杨卫刚刚吃下一块“大肉”。他与浙江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铁风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封面上,刊发了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的最新合作成果——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相比于传统的“铠甲式”抗高压深潜装备,它无需耐压壳保护,便可承受深海万米级的静水压力。
“我们的一项突破在于设计了一种能在高压、低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电驱动性能的电驱动智能软材料。”李铁风说,这种被称为“人工肌肉”的软材料即便在马里亚纳海沟低温、高压的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这项技术来源于杨卫近年提出的“智柔体”战略概念。他介绍,智能软介质、智柔结构、智能软机器和类生命软机器都是“智柔体”的一份子,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未来,通过构筑空间,可重构薄膜天线、横跨全深海的软体机器鱼群、视觉增强智柔角膜接触镜和智柔多维感知衣等一系列智柔体系新平台,预期将实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三个方向的突破。”他说。
“杨卫选择的都是国际前沿课题,在国内是第一个开始做,和国际学术动态也始终保持同步。”杨卫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曾这样评价。
浙大交叉力学中心教授曲绍兴说,杨卫告诉师生,做研究就像挖土,“所有的土都挖掘自一个地方。”意思就是要做得很专业,在很专业的领域做到第一。杨卫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断地把学术最前沿的坑挖大挖深:“要挖一个大坑,首先要挖准地方,得有洞察力,知道哪儿有宝藏。不能随波逐流,还必须有所建树。”
教书育人 也是一生至爱
在浙大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历史进程中,杨卫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杨卫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也啃下了许多“硬骨头”:推动教师岗位职责改革,以解决“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问题,把原来忙于科研项目不上讲台的知名教授请回了课堂;改变人才引进结构,减少本校留校人员比例,加大了人才交流,防止学术“近亲繁殖”……“我立志为浙大的发展鞠躬尽瘁。”他坚定地说。
杨卫说,和搞科研一样,教书育人也是他一生的至爱。
杨卫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2018年世界杯期间,有一天深夜,杨卫突然心血来潮,布置好投影仪,一个电话叫来了两个同样喜欢看球的博士生。天上繁星点点,办公室里几个球迷搬着条长凳,一起为进球叫好、为丢球叹气。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版的‘阿凡达’,借助高速信息网络,将机器人与人感官互联、意图互联,从而建立人的物理世界数字孪生体。”浙大交叉力学中心博士生金永斌把这个想法和杨卫交流,杨卫当即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力学与机器人结合领域的探索。金永斌主导研制的仿生灵巧手已经与浙大二院、求是高等研究院合作,实现了中国首例临床植入式脑机实验,助力我国在脑科学领域的发展。
因为经常在学生中走动,浙大学子都认识他们的老校长。杨卫去北京工作后,一次在坐地铁时碰到一名毕业于浙大的学生。“他认出我了,还马上拍照发了微博。”杨卫回忆起来仍十分开心。
闲暇时,杨卫喜欢看电影、电视,尤爱科幻电影。他的学生开玩笑说,要是在实验室里找不到杨老师,那就多去杭州的电影院里找找看。几年前,科幻片《阿丽塔:战斗天使》刚上映,杨卫就按捺不住好奇心,课后带着学生走进电影院。“用老师的话说,科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科幻电影的现实应用。”金永斌说。
此外,杨卫还喜欢武侠小说,在香港时曾与金庸会面,两人谈了很久。如今他办公室的书橱里就放着金庸赠送的小说全集。
精彩的人生,始终与科技发展休戚与共。对事业一往情深,对责任敢于担当,用知识回报社会和人民,这是杨卫不变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