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典籍,浩如烟海。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智慧的珍贵典籍,成为当代出版界关切的问题。15日,中国近代文献数据总库在绍兴上线。这份“浙江方案”,解决了近代文献保存整理的“燃眉之急”,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步入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成果展,一面长10米高3米的大型书墙映入眼帘。从全球征集而来的各类中国近代文献,经过一系列复杂而周密的流程重新整理影印,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随着数据库的上线启用,这些册页纸张都将化为可全文检索、便捷查阅的数字资源。
当日,共有来自全国150多家重点高校图书馆和学界、出版界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绍兴,见证中国近代文献数据总库上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刘国辉先生告诉记者:“近代文献数据总库将真实的原典提供给读者,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据介绍,中国近代文献是指1840年至1949年期间出版的各类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与学术价值。保护中国近代文献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由于这些文献散落在世界各地,此前没有机构进行过系统梳理。随着岁月的侵蚀,不少典籍破损严重,甚至濒临消亡,启动保护工程迫在眉睫。
为了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成立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推进委员会,启动近代文献保护工程。这是国内首个系统全面整理近代文献的大型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搜集中国近代文献并重新整理影印,涉及文学、经济等各领域。作为国家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数字文化示范三十强企业,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承接了该工程。
工程一经启动,就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在海内外征集到中国近代文献超过15万种、30万册,整理校对影印出版近3000种、40余万册,进入国内外500余家重点图书馆。
整理文献,最终是要解决“藏”与“用”的难题。影印出版近代文献只是保护工程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故纸“活”起来、让文献“动”起来、让资源用起来。
全新上线的中国近代文献数据总库依托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整理出的海量数据,将建设文学、史地、经济、科技、政治、教育、艺术等七大学术分库和30多个学术专库,通过高清扫描、数字图像处理等古籍文献数字活化技术,中国近代的珍贵文献得以永久保存,为学术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更为公众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近代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一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于殿利表示,近代文献数据总库的意义,不仅超越了出版本身,更推动了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现代化。
数字技术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当天,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和越读(浙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将共同开展数字版权交易业务合作,共建全国百强名社数字出版物交易阅读平台,加快打造浙江文化新名片、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