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中国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讨会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展开研讨,同时会议宣布云冈石窟行走世界计划正式启动。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辛泸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英民,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中共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王铁梅,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分别讲话。发布会上,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介绍了云冈石窟与浙大的合作情况,并向浙江大学捐赠《云冈石窟全集》。与会领导共同宣布云冈石窟行走世界计划启动。
辛泸江表示,我国是世界上石窟寺文物保存数量最多、历史跨度最大的国家。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今后能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力量,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同时各地文物保护部门要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展示服务水平,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孙英民表示,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提供最为必要的技术条件,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筑起坚强的数字化堡垒。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各界同仁认清石窟寺数字化保护趋势,把握数字化保护发展机遇;打破石窟寺保护壁垒,加强数字化保护交流协作;培养数字化人才,提升数字化保护水平与能力。
罗卫东回顾了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历程,对大家艰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深感自豪并表示祝贺。他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数字化文保工作对于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非凡,期待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能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邬小撑表示,文物数字化作为当前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有效保存和利用石窟寺遗址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在各方支持之下,浙江大学在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将对加强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扩大云冈石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云冈第12窟1:1复制窟”是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可拆卸的3D打印数字化石窟,依托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对云冈石窟实施信息保护的同时,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起来”并“走出去”。复制窟今年6月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成功安装完成并开展,开启了走向全球巡展的第一站,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据了解,巡展计划今年年底启动上海站,明年7月份将启动深圳站,后续几站时间和地点还在陆续落实中。
下午,研讨会主旨发言与讨论环节分上下两场举行,全国二十余家石窟寺及文保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石窟数字化工作等主题作分享交流。
会议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石窟专业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浙江大学联合主办,云冈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