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个月,国家卫健委再次来浙江“取经”——6月15日,国家卫健委在浙江德清召开县域医共体建设专家闭门座谈会,而4月12日国家卫健委在浙江长兴召开了“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浙江省卫健委了解到,本次闭门研讨会不仅有浙江、安徽、山西等省介绍各自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经验,也有浙江余姚、瑞安、东阳、长兴等地的实践经验——而承办地德清则通过参观德清县人民医院和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场展示了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成果。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也是深化医改的主要平台。
近年来,浙江省以纵深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把全面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县域综合医改的主攻方向,通过治理体制重建、服务体系重构、运行机制重组、服务模式重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群众满意的数字背后是三张“权利清单”
2018年,医共体建设地区县级医院三、四类手术例数增长10%以上,超过1/3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一二类手术,门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12%和22.3%,医保基金支出增幅下降10.5个百分点,群众对医共体满意度达97.8%,医务人员满意度达94.8%。全省县域就诊率从2016年的84.9%增加到2018年的86.3%,基层就诊率从2016年的50.5%增加到2018年的51.6%。药品耗材采购费用平均降幅10%以上,县级医疗总收入和住院均次费用增幅为8.3%和2.1%(全国平均9.5%和5.3%)。
在这些亮眼的医改数据背后,首先是县域医疗体系体制的改革,厘清了政府、医疗机构等的权责边界。首先在县域内成立医共体管委会或理事会,制定“三张权责清单”,明确部门权责分工,实施医共体内唯一法定代表人治理架构,落实经营管理自主权;坚持管方向、定目标、强监管,用好“政治”和“经济”两张牌,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增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建立健全以群众受益为导向的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医共体更好完成带基层、提能力、促健康的新职责新任务。
在鼓励城市医院主动下沉资源,增强县级龙头医院管理、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基础,按照“一体两层级、三医四机制、五中心六统一”的改革新要求,打通县乡机构人、财、物等要素流动渠道,打破医务人员的编制、岗位、身份等“藩篱”,激活职称评聘、内部考核、绩效分配等机制,碎片化的资源被攥成了一个个“拳头”;通过合理规划设置、人才引进培养、乡村一体化管理、强化财政投入保障等,夯实乡村网底,确保机构稳、队伍稳、管理稳、待遇稳,基本实现“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三医联动”重组运行机制 办好“关键小事”
医疗改革要成功,医疗、医保、医药必须联动。浙江今年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新一轮调价工作,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强化药品耗材全流程改革,医共体设立唯一采购账户,实行统一采购、配送和支付。在县域稳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和总量,落实分配自主权。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医保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思路,在医共体内推广DRG支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按照“保一块”注重公平、“买一块”体现绩效的思路,落实公立医院6项财政投入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项财政投入。今年“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新补偿机制在所有县(市、区)推开。
作为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深化领域,今年浙江以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抓手,打通医疗卫生服务的“痛点”“堵点”“难点”,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快捷、更舒心、更安全。2018年,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等十项举措,2019年,将改革推向纵深,推出了“基层看病更放心”“费用结算医后付”等新十项举措。
目前,浙江城市大医院挂号排队平均时间已从8.26分钟缩短到3.06分钟。医疗健康服务向群众生命健康全周期服务“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转变,今年重点是围绕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事项,推动实现跨部门事项联办,做到“出生一件事”,新生儿家长不需“跑路”即可“床边”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