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创新中,如何整合创新资源要素,营造高层次产业创新生态?浙江亮出关键一招——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自2017年启动建设工作以来,浙江已创建培育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65家,为创新强省建设和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分步走”覆盖产业集群
近年来,浙江传统块状经济面临产业层次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品牌影响小、布局结构散等瓶颈制约,亟需建立一种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联合体模式。
2017年,浙江按照整合提升一批、主动布局一批、超前谋划一批的“三个一批”建设思路,启动开展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
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导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方案(试行)》,给予综合体最高每年5000万元、连续三年财政资金支持;
科技、发改、经信、财政等部门协同推进,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
各市、县(市、区)普遍建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机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公共平台提升、全创新链推进、关键环节突破、未来产业孵化等七种建设模式。
“全链条”服务产业发展
在浙江各地,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台州市:智能马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针对企业重制造、轻研发、轻品牌、轻营销等问题,提供了产业全链条的专业服务。今年一季度,台州智能马桶企业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5%以上。
余杭区:浙江省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创造性地推动订单、设计、面料、设备、工厂、数据等共享模式,为中小微服装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得益于综合体的共享数字版房服务,2018年初入驻综合体的杭州合煦服饰有限公司在版样设计方面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入驻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3000万元。
德清县:地理信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引进设立中科卫星应用德清研究院、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浙江分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率先创新构筑“地理信息+”产业生态。综合体提供的硬件和算力共享服务,每年为地理信息小镇园区企业创收5亿元以上。
诸暨市: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将创意设计、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大数据、外经外贸、品牌与知识产权维护、产业研究、新零售等九大服务中心串珠成链,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种需求,“楼上楼下走一圈就能满足”。这个去年2月被列为省级首批创建单位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当年就帮助大唐镇袜业产值同比增长近20%,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超过30%。
2017年以来,65家省级综合体累计服务企业41.4万家次,解决技术难题1.6万个,达成技术交易项目6811项。
“高水平”提升服务实效
在4月底召开的全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浙江确定了“2022年全省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的目标,提出综合体建设要不断提升“六个度”的要求。
不断提升综合体建设推进的时效度。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目标要求加快规划建设,加强与产业平台整合提升的衔接,注重规划建设的质量和实效。
不断提升综合体与当地实际的匹配度。建设模式更加多元,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推动、公共平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协同等模式。
不断提升综合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度。要素配置更加集中,整合一批创新要素,下沉一批创新资源,引进一批创新载体。
不断提升综合体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服务功能更加贴身,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着力解决企业需求难点问题、产业升级痛点问题、公共服务堵点问题。
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畅度。运行机制更加灵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运营、多部门联动、跨区域共享等机制,促进创新机构扎根产业,强化公共服务集成功能,打破制约区域创新的行政壁垒。
不断提升创新全链条的协同度。生态系统更具活力,促进综合体相关主体密切联动、创新机构紧密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