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时隔50天再上《自然》: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影响如何?浙大团队算给你看!

发布日期:2023-02-23
       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这是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中的一组数字。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那么对于农业来说,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等与国内外合作者通过研究,用一组组数据科学量化了老龄化的影响,首次阐明了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路径,并给出了应对方案。
 
       北京时间2月23日,这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论文第一作者是公管学院/环资学院博士生任琛琛,共同一作是管理学院教授周欣悦,通讯作者为谷保静。论文合作者还有环资学院的徐建明教授,以及英国生态水文中心的Stefan Reis教授等。这是继1月5日在《自然》发表文章后,谷保静团队再次登上《自然》。
 
       威胁是如何“威胁”我们的
 
       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在2019年达到约15%。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还将不断加速。
 
       与年轻人相比,年龄大的农民通常教育水平偏低,难以采用科学的管理知识与先进技术来经营农业,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然而,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呢?
 
       在想出解决办法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农村人口老龄化究竟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对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农业可持续进程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课题组利用浙江大学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中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约15000个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可持续进程的关系。
 
       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大约有6000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使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2019年中国各省农村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农村老龄化与农地规模的变化使农业机械投入减少6%,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分别减少2%和64%;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分别降低5%和4%;农民从农业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15%。但另一方面,化肥投入的减少并没有减少化肥流失,农村老龄化导致与化肥流失相关的环境污染效应增加3%。
 
        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会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此推算,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挑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的全球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道路(SSP)情景,我们预测未来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2100年中国的耕地弃耕率将从2020年的5%增加到6-15%,平均农地规模将减少2-9%。”谷保静说,同时,单位面积农业投入、产出与劳动生产率都将大大减少,“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和环境污染压力,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破题从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开始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对比。
 
       相对于传统的小农耕作,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场与工业化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受老龄化困扰较少。农场里的年轻人多,他们的文化水平也更高,且平均农地规模明显更大。这表明新型经营主体会吸引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年轻农民来经营大规模农业。
 
2019年传统小农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比
 
       同时,在2019年,新型经营主体的总投入、化肥和机械投入分别比传统农业高41%、113%和68%。种种因素的叠加,显著提升了农场管理水平——与传统小农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24%,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9%。
 
       于是,团队又设计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他们发现,如果未来中国能鼓励传统小农持续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农业投入、农地规模和农民收入将在2100年分别比2020年增长约14%、20%和26%,还能减少4%的化肥流失。
 
       由此课题组认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扭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可持续发展方面优化。
 
未来SSP情景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其中,NF,代表新型经营主体
 
       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大大推动了对农村人口变化和农业发展关系的科学理解,阐明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应对农村老龄化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此外,这项工作还对实现“无贫困”和“零饥饿”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对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面临相似问题的国家和地区。
 
       交叉研究碰出新火花
 
       人口老龄化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很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而此次研究用理工学科的视角来分析社会问题,也是一种新尝试。
 
       “有次我跟周欣悦教授聊天,刚好聊到了这个话题,我俩觉得很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感觉,就想合作探索。”谷保静说。
 
       周欣悦从管理学角度分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农民经营行为,双方学生共同推进分析,后来环资学院三位本科生通过SRTP立项的形式也参与了进来。研究队伍很快组建起来,再加上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的数据和仿真的有力加持,研究起步非常顺利。
 
       得到数据不难,难的是怎样分析数据。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恰恰在于如何将人口结构变化与农业发展进行逻辑耦合。“从人口结构的变化到农业生产力与环境效应的变化需要一个强大的逻辑链做支撑。在研究的开始,我们对这其中的逻辑并不完全明确,也没想清楚如何构建相关指标去量化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周欣悦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先调研了大量文献,发现人口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逻辑在于人口结构变化实际上带来了农业经营行为的变化。例如,农村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短缺,老人经营农业只能通过缩小规模、减少投入等行为来节约劳动投入,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力和环境效应。
 
       “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建立了文章的核心逻辑,构建指标量化这一逻辑链中的核心变量,有力推动了研究的进展。”任琛琛说。
 
       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等资助。
 
(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
延伸阅读
推荐课程:“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立德树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学科品牌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科研团队建设,推动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趋势与教师网络研修的组织创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选择;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案例实践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功能:学校发展的新型竞争力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1219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委托浙大举办侨商青年企业家研修班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在浙大举办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专题班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浙大举办海外中青年侨领研习班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