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医院做过的检查,换了一家医院,怎么又要重新做?”很多人看病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医院间转诊、检查标准不统一,患者重复检查,不仅费用高、排队久,还占用了医疗资源,增加看病的费用和时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雷群芳一直关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她发现,浙江推行的“浙医互认”,就打破了不同区域、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围墙”,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改善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
今年全国两会上,雷群芳提出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化应用的建议,希望将“浙医互认”这一浙江经验推向全国,把“医疗数据优势”及时有效转化为医疗科研、新药研发、服务民生等生命健康事业发展优势。
01 “浙医互认”,精准瞄准痛点难点
医学影像数据是疾病筛查和诊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检验检查结果不共享、难共认,是多年来医疗健康服务的难点痛点之一。
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既是数字化改革的重大应用,也是撬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突破性抓手。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不仅能够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缩短检验检查等候时间,而且能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就医满意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落地难”,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医院之间存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不愿认”“不能认”“不敢认”等难题。
雷群芳注意到,因不同的医院使用的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系统是由不同的第三方公司开发的,导致同一个患者的影像数据在不同医院使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系统分析时,诊断结果会有偏差。
几年前,民盟浙江省委会就关注到医学影像数据共享话题,并进行了系列调研,形成提案提交到省政协,引起了浙江省政府的重视。为回应民生关切,精准瞄准痛点和难点,浙江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2021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全省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基础,瞄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这一小切口,打造上线“浙医互认”重大应用。通过多部门政策协同保障,数字化助力互联互通,精细化确定互认标准,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对30天内同类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经患者授权同意后予以互认,形成了科学的制度标准体系,助力打造“浙里健康”金名片。
02 医学影像大数据,可进一步开发应用
作为民盟盟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今年雷群芳在参加全国两会之前,特地到绍兴市人民医院等地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些基层医院,有先进的医学仪器,检查结果出具后,可以通过网络会诊,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帮助基层医生更准确地确诊病情,提高诊疗水平,也让群众在基层医院可以享受省城的医疗,节约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在走访中,雷群芳还掌握了一组数据:以绍兴市为例,全市527.1万人,2021年产生了680余万条医学影像数据。
浙江先行探索的经验,能不能在全国推广?如此庞大的医学影像数据,能不能更好地开发应用?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大数据暂时停留在数据共享互认的初级阶段,尚未进行深度开发利用。”雷群芳坦言,我国的“医疗数据优势”未能及时有效转化为医疗科研、新药研发、服务民生等生命健康事业发展优势。
为此她提出,要凝聚各方共识,建设医学影像大数据蓝海,“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医学影像标准数据库、省级影像数据存储分中心,不断汇集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医疗影像数据,实现相关数据30年无损安全保管。”
另外,可以将影像大数据资源转化为全民收益,对脱敏后的全国医学影像大数据进行合理的深度应用开发,让中国成为医学影像“新技术、新理念、新观点”的发源地。
“将医疗影像数据作为基础信息源,开发更统一的辅助诊疗系统。”在深度协作方面,建议推动全域诊疗同质化。建设国家医学影像数字化平台,建立远程影像医疗协作网络,建设国家影像专科联盟,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统筹的影像分层诊疗“一盘棋”格局,让基层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转变,普及数字影像跨院线上会诊,解决当前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有设备、缺医生”的矛盾,实现大病诊疗尽量不出县的目标。
浙江引领改革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部署了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制胜未来的重大集成改革——数字化改革,释放了社会跃迁新动能。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深入挖掘浙江数字化改革实践成果,近年来面向全国举办一系列数字化改革培训项目,不断迭代升级培训方案,形成了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