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浙江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浙江再一次亮明态度: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
浙江的民营经济有多强大呢?2020年,浙江民营经济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相当于一个上海的经济体量,而这份耀眼成绩背后的主角是民营企业,民间有个形象的说法,“每26个浙江人,就拥有一家企业”,可见,浙江的民企发展生态非同一般。
浙江强大的民企生态可以从两类榜单中窥探一二。一是浙江优质民企的良性竞争激烈。前段时间,浙江省工商联发布了“2021 浙江民营企业200强”“研发投入100强”“就业100 强”三张榜单,数据显示,2021年有 922家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参加评选,且民企200强的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59.22亿元。
二是浙江优质民企的发展是全国民企发展的领头羊。在每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
这样的民企发展生态,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个私经济在浙江繁荣发展后的沉淀,也有政府创新有效服务后的成果,这也是浙江民营经济吸引全国各省市去考察学习的原因。
一、200强民企成领头雁
“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3%的投资、66%的生产总值、72%的研发投入、73%的税收、78%的外贸出口、87%的就业岗位和91%的企业数量。”这组“6789”的数字能形象概括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的地位。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达绝不是简单的标签,背后是一群群实力雄厚的民企。近年来,各类榜单向大众展示着他们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1年9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公布了“2021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此次百强民企榜单的入围门槛是149.8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0亿元。百强民企营收总额达到51333亿元。
更重要的是,疫情之下,这些百强民企无论是年度营业收入、净资产还是净利润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与此同时,强者恒强的局面也在加速上演,在这些百强民企中,年度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企业就有11家,总营收超2万亿元,约占百强民企总营收4成。
这种趋势在上述三张榜单中也十分明显。与去年相比,今年三张榜单的门槛都有所提升,其中,民营企业200强榜单中,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都有15%以上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强者恒强趋势下,头部企业的集聚效应也在增强。一是,不仅营收超千亿的企业达到14家,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也从4家增加到6家,分别是阿里巴巴(6442.08亿元)、吉利控股集团(3256.18亿元)、荣盛控股集团(3086.09亿元)、青山控股集团(2928.92亿元)、恒逸集团(2660.76亿元)、海亮集团(1964.20亿元)。
二是,无论是百强还是200强民企,大多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大湾区,且前三家都在杭州,分别是阿里巴巴、吉利控股集团和荣盛控股集团。以200强民企榜单数据为例,杭州(64家)、宁波(37家)、绍兴(32家)三地就有133家,占榜单总数的2/3。而省会杭州更是集聚的中心,64家上榜民企的营收总额达3.3万亿。
或许营收和规模的扩张并不能反映当下企业发展的真实状态,而疫情之下,利润的增长显然更能凸显浙江民企发展的强劲。
民营企业200强的利润总额为5374.66亿元,税后净利润4594.61亿元,较上年均有5个点左右的增长,且净利润增长超10%的企业有101家。
其中,净利润超百亿元的民企有5家,(阿里巴巴、青山控股集团、吉利控股集团、荣盛控股集团、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比上一年增加2家。
毫无疑问,这些民企200强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引擎,但它们也只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民营市场主体77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260万户,个体工商户515万户。2020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2800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6.3%左右。
二、征战数字经济新动能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发展中都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从1952年的82.4%到1978年的61.4%,再到2000年的40.9%,2020年的的66.3%,在这个动态过程背后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探索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到,跟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浙江民营经济正也开始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整体来看,民营经济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同比增幅,远远高于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
这个趋势在民企200强的所属行业生态就能看到,2021年民营企业200强中,制造业企业116家,略有减少,但仍占主导优势;服务业企业53家,较上年增加3家。
提起浙江的服务业,很容易想到以阿里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经济,这也是浙江数字经济的底色。近几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浙江经济增添了不少活力,也让浙江坐稳了全国省域经济第四的位置。
但容易让人忽视的是,浙江除了上述消费互联网的数字经济,当前,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为代表的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浙江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在民企200强榜单中,已有158家企业推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特别是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领域较为明显。
溯源浙江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数字经济的规划与支持、市场主体(民企)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像是一对车轮,驱动浙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两者缺一不可。2020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7020亿,增长13%,占GDP比重也提升到10.9%。
浙江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视无疑是超前的,早在2017年,浙江省委就把实施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此后,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不断升级、配套不断完善。如,今年就出台了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这在全国范围来看并不多见。
政府把规划和相关法规等配套完善后,数字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市场主体来实现,特别是民企的参与。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对产业的赋能、升级是关键,这是民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外部环境,对它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可以看到,民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以此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
浙江省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民营企业R&D经费支出1081.4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6成以上,且有1.3万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探索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0强民企无疑是这场机遇之战的先锋。上述“研发投入100强企业”的总研发投入资金为1413.49亿元,同比增长12.64%,其中,前三强的研发投入都突破100亿元,它们分别是阿里巴巴(545.21亿元)、吉利控股集团(146.39亿元)、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103.69亿元),不仅如此,在研发投入百强民企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企业有6家。
可以预见,随着这波科技投入与产业结合,将给浙江数字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区域协同
仔细梳理200强民企的区域分布,有两个点值得关注,一是,杭州、宁波、绍兴的上榜企业数量都超过了30家,且三地的总数占据榜单的2/3,可见,200强民企在杭州大湾区经济强市中的集聚效应明显。
二是,上榜企业数量超过10家的城市有7个,且5个为杭州大湾区城市,不难看出,将上榜企业数量门槛降低,浙江的200强民企在杭州大湾区从集聚中走向均衡发展的趋势就凸显出来了。
200强民企在杭州大湾区的从集聚到均衡的发展趋势,既是多年来市场自发的选择,背后也能看到有为政府的身影,这一点或将为各地如何加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当前,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已经是行业共识,但如何加强都市圈的建设,激发城市群的活力,却是各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就曾建议,通过探索小尺度、跨区域、有更好合作基础和更多合作诉求的空间区域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激发城市群的活力。
而在浙江,围绕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这种突破行政边界的跨区域合作发展已在不少城市展开,如温州和台州今年就签署了《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两地战略合作事项,并联合组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等专项机构,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难题。
其实,温台两地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比较相似,而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两地想要融入长三角,和其他区域相比,在地缘上不占优势,两地协调合作发展后,不仅可以避免同质竞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寻求新的增长。
事实上,温台协调发展在浙江并不是孤例,甚至已经成为一股新潮流。如今年宁波、舟山、台州三地联合发文,发布了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嘉兴湖州也携手合作,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内,这种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已经覆盖了全省超过半数的设区市。再看这些推行跨区域发展的城市,正好是民企200强集中分布的城市,这意味着,民企作为对市场最敏感的主体,已经用脚投票作出了选择,而政府主导的跨区域合作举措,将助推这些设区市从节点城市成长为大都市圈,甚至是长三角的城市群副中心。
如此一来,这种跨区域的协调发展给当地民营企业带来更来的增量市场,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也能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民企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