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成交超700亿美元!11月10日,第二届进博会正式落幕,短短6天里,50万参展商联手交出了一张世界级的大订单。如此天量成交,完美诠释了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然而,进博会的价值并不只是“买买买”。作为中国与世界的一个全新连接方式,进博会也是一个全球企业优势互鉴、资源互补、知识共享的大平台。正如去年首届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
对正加速迈向中高端的浙江制造而言,进博会的学习价值更为重要。在这个云集了全球先进制造企业的大“T台”,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等大批国际科技巨头携众多最新技术、最新产品与会,为浙江制造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的契机。在进博会这一“课堂”上,浙江企业不仅可以与国际一流企业共商做大世界经济蛋糕,还可以触摸产业变革的最新脉动,学习全球化运营的顶尖水平,领悟先进制造业的深厚底蕴。
启示一:浙江制造距世界顶尖有多远
11月5日,第二届进博会一开幕,日本丰田公司的展位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在众多“围观群众”中,来自天能集团的参会人员吉华东看得格外仔细。
吊足吉华东胃口的,是丰田公司独步天下的氢能源汽车技术。在和丰田公司展位负责人的交流中,吉华东了解到,丰田的氢能源汽车技术日趋成熟,快速充氢3至5分钟,能实现续航600公里以上!现在,丰田公司的氢燃料电池已经进入卡车、叉车等物流领域,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足足聊了半个多小时后,吉华东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就是我要找的。”
记者了解到,此次进博会上,天能集团参展人员兵分三路,一路负责采购,一路寻找境外投资合作机会,吉华东和几位同事组成的一路则是负责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的最新动向。几天逛下来,吉华东发现,不少国外企业都在加速布局氢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一些已经到了市场化应用阶段。尤其是氢能源技术,吉华东注意到,除了丰田,现代汽车、大众、奥迪等知名车企这次也都带来了氢能源相关产品或技术。
“这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技术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如果错过氢能源技术这样的风口,国内企业很可能会再次被国际巨头拉开距离。”吉华东说,回去后他和团队将把参展感受写成报告,递交公司高层。
对标顶尖,才能更加清晰努力方向。11月6日,在“进博会”展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浙江)-欧洲(德国)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上,第二次参展的宗庆后引发媒体聚焦。率领 50多人前来参展的老宗告诉记者:“我要求他们按照自己学的学科以及实际对应的行业去寻找对象,学习先进的东西,我们希望在进博会上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找到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作。”而在和不少德企高管进行深入交流后,浙大网新副总裁周波也感慨:这场交流会让自己看到了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上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看到差距,就要想办法“补短板”。11月7日,在浙江省交易团集中签约仪式上,浙江石化与霍尼韦尔签署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的采购协议,其中包括工艺技术、催化剂、关键设备和控制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领域,霍尼韦尔的自动化控制、仪器设备等都是国际领先水平。”浙江石化执行董事罗伟介绍,浙江在油气产业领域相对技术“底子较薄”,通过与霍尼韦尔合作,其先进技术将帮助浙江石化加快创新,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同样,进博会期间,天能集团旗下的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和法国道达尔集团旗下的帅福得电池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专注研发、生产及销售最先进的锂电池。
启示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意味着什么
单单原材料,就下了4.2亿元的大单!在浙江参加此次进博会的众多“买手”中,“万凯新材料”引人注目。但说起参展体会,公司副总裁杨逢春却说,“买买买”是其次,更重要的收获是和印度拉玛合成材料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国际行业巨头高管们的交流。“和他们交流之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加快企业跨国经营的决心。”
原来,在和印度拉玛公司高管的交流中,杨逢春了解到,这家行业巨头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在全球进行产业布局。通过并购、收购、入股等形式,印度拉玛如今已在15个国家拥有工厂,并对这些海外工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制造。“难怪人家能年产600万吨的食品级PET材料,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六分之一!”
听完先进经验,杨逢春也有点坐不住了,“相比之下,我们在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差距还是很大。”他介绍说,虽然目前万凯产品已出口到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但生产基地还只限于浙江。之前也在考虑赴南美布点,但一直举棋不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加快全球布局,逐步将一半产能实现海外制造。
杨逢春的“觉悟”,其实与近年来浙江外向型经济发生的蝶变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浙江企业埋头于制造生产,产品销售几乎完全通过国外进口商,虽将浙江产品销至世界各地,但也形成了“一地生产、全球销售”的单一产销模式。而随着浙江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浙江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上述单一的产销模式亟待改变,一大批成长起来的浙江企业必须抓紧从专注于国内生产的本土企业向具备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的跨国公司转变。
“过去这种专注于国内生产的模式,不仅给销售带来不便,也让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浙江星星冷链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勇告诉记者,以前企业规模小时感受还不明显,现在公司年销售额做到了4亿美元,旧的产销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为此,在此次进博会上,杨文勇专门就跨国经营等话题与西门子、LG等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全球产业布局经验。眼下,他正就企业到东南亚等地投资建厂的事宜,向相关银行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当然,海外布局并不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因此,此次进博会上,一些浙江企业便想到“借船出海”,寻找海外布点较多的国外企业合作。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进博会上,该企业向全球知名的发动机企业美国百力通采购了40万台进口发动机,用于生产出口用的汽油割草机。公司相关负责人吴军告诉记者,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百力通的发动机本身,更重要的是,百力通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有技术研发中心、售后网络,而这正是“宁波大叶”急需的资源。
启示三:为什么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
“精密测量器具、智能仓储物流、生产除尘设备……”为了此次进博会,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心准备了一张采购清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郑周带领一支50余人的采购团,在展会现场细细“淘”了两天。而一番精挑细选之后,最让李郑周印象深刻的,还是装备制造展馆中德国、日本企业的产品。
“比如日本企业‘三丰’生产的高精度数显千分尺,我们准备采购一批,用在久立特材各式钢管类尺产品的生产和成品测量之中。” 李郑周告诉记者,市面上大多数的千分尺产品,精度都在一毫米的千分之一,而“三丰”的产品精度却能达到一毫米的万分之一。“非常难,但他们率先做到了。”
就像是美食家,享受了“精美食材”,李郑周也对“厨师”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三丰”展台一侧的特别展示区中,他注意到,从1936年生产的第一个产品——一把分辨力为0.01毫米的千分尺,到2011年将千分尺的精度提高到万分之一毫米,“三丰”85年来始终专注于测量领域。
“正是这种对产品始终坚守初心、追求极致的态度和决心,让他们达到同类产品的世界最高精度。”李郑周感叹,常年专注一个领域并不容易,“久立”已经做了32年的工业用不锈钢管,但不少德企、日企都是某一领域的百年企业。“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说。
同样被这种工匠精神折服的,还有义乌市开拓五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法。他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开拓”在日本的合作伙伴——一家手动锯的百年制造商,研发出一款电动三面磨齿锯片,一下子让“开拓”生产了28年的“过气”产品——“锂电往复锯”起死回生了。“用了这个锯片,原本锯掉10cm粗的木头需要两到三分钟,现在10秒钟就能完成。我的客户都惊叹不已,重新来下订单了。”
也因为这种经历,此次参加进博会,吴献法非常留意结识一些海外“匠心”企业,试图从它们身上汲取养分,寻求合作的可能。而在与这些企业的沟通中,他对制造企业的匠心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公司的匠心,不仅是对某一类产品的细致打磨,也在于对全行业、全供应链、全产业链的渗透把控与极致追求。”
“永恒力”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德国参展企业用了66年的时间,从电动搬运叉车做起,一路发展为物料搬运、仓储物流领域世界性大供应商及生产型物流服务商。“永恒力”的匠心有何独特?吴献法告诉记者:“永恒力”除了将搬运叉车做到极致——物流仓储过程中不论面临什么高度、载重的需求,都能在其600多种叉车中找到合适车型,还做到了整套仓储系统包括软硬件、设备与集成在内任何环节,均为自主研发生产。
“真正的匠心,是贯穿于全产业链中每一环节的。”在与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不二越”(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国杰的交谈中,吴献法对此笃信不疑,他看到,“不二越”的工匠精神,甚至是从生产原料开始的,自己开钢厂,自己造机床、加工刀具等,针对中国客户,还组建了一支三四百人的应用研发团队。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核心特质,我们与国际先进制造之间的真正差距,也许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差距。”吴献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