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美从白居易的古诗中走来,从苏东坡走过的桥走过,也从陆游品过的茶香飘逸而来,当然也从柳永赏过的花丛中迎风而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在杭州这个人文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的短短7天时间里,来自大山深处的湖北省竹山县移民干部素质提升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的49名学员,到浙江大学接受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
走进浙大,我们来学什么
到浙大学习,学习浙江的“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学习他们的党建谋发展,发展促民生:学习他们的品牌运用,城乡融合发展还有新常态下的文旅融合等。
初夏的江南,草木葳蕤,万物勃发。学员们带着嘱托和期望,走进课堂,来到研学现场,用专注的心,聆听教授们、老师们的教诲,用心去感悟、去铭记浙江由思想引领、创新驱动带来的城乡巨变。
竹山,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不仅具有百万亩的天然林资源,还有纵贯全境奔腾不息的千里堵河,这里享有华中地区风景最美的生态天然屏障的美誉。成就了鄂西北生态水电大县竹山的美誉,留下了龙背湾、松树岭、潘口、小漩、霍河、黄龙滩等7大水电站,留下了12个移民乡镇,89个移民村,6万水利工程移民。
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浙大华家池校区课堂上,李永健教授说,我了解竹山也是山清水秀,但浙江不仅仅是水清、山秀、岸绿,还有民富,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安吉余村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
现场研学走进余村,处处可见修竹茂林,溪流潺潺,游人如织。
余村的电影院展示的历史:20多年前,因发展“石头经济”,余村的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的余村人决定换种活法,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向绿而行的路上,余村从未止步。靠着美丽环境,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竹林碳汇也让村里实现“靠着空气能卖钱”。从靠山吃山,到富山养山,余村人民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如今,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
来自官渡镇的党委书记陈罡深有感触的说:“余村的经验我们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这里干部的思想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是我们更迫切需要的宝贵经验,回去后我们要借助余村的经验推动我们自己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乡村旅游怎么做?”来自双台乡的党委书记鲁友文向刚刚从深圳给那里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讲课归来的黄浏英教授提问:乡村旅游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物留乡愁。要让游客慢起来,住下来,还要永久住下来。黄教授教学中的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既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带队的副县长贺云松说,这是一次思想破冰之旅、一次创新担当的催发、一次精神的震撼、一次党性的锤炼。
走进浙大,我们悟什么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虽然只有7天培训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现场研学,竹山的学员们在用求知若渴的态度去思去悟浙江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经验,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自义乌市的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讲授“党组织领航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惠民生”。一个1166人、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成为“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级最美乡村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而在多年前,村里最热闹的日子是办丧事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回来了。而如果是婚庆,都是要到城里办的。”何允辉说:“那时在村里,听不到孩子的哭声,更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返乡能人何允辉从村主任干到村支书后,把一个环境脏乱差,经济落后的贫困村一步一步发展成薰衣草全产业链,既开发薰衣草精深加工产品,如精油、香皂等,也拓展薰衣草主题旅游等。
几年前何斯路村集体资产估值超过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270元,全村经营性收入也有2800多万元。现在的何斯路村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为重点,以乡村研学、人工智能化教育为抓手,以国际性会议、学术性会议为支撑,以特色手工业为亮点,成为享誉全国乡村产业融合的典范。
一路走来,一路辉煌,更一路委屈和辛酸。何允辉是有故事的人,他在课堂上用一个个自己忠诚干净担当的故事诠释着高深的党建理论。这位村支书用一个个故事讲述着如何用实力、情怀、体力、智慧、远见来推动村庄高质量的发展:晨读、薰衣草、曲酒节、功德银行、修建祠堂、发动捐款、筹集资金等等,无不体现了他高超的管理能力,高尚的精神情操。他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不仅能让学员们开怀大笑、热烈鼓掌,也能瞬间热泪盈眶,不胜感动。
“同为村支书,同在基层,我们都面临着工作的困惑和艰辛,还有部分人的刁难。虽然说地处环境不同,他讲授的如何提升党支部组织力,重学习,树榜样,严纪律的做法都值得我去认真体会,思考,学习”。来自竹山县潘口乡鱼岭村的梁荣洪村支书这样深思道。
其实浙江美丽乡村的发展,何允辉村支书只是众多有故事,有情怀,有担当的村支书之一。也许每一个村支书都有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推动了一个又一个美丽村庄的发展。
培训过程中授课的老师都是针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流域治理、品牌运用等领域的专家,对政策、现状、趋势研究极为透彻,思想创新理念之高令全体学员深深叹服。
如何建设公用品牌、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林爱梅、陆德彪两位专家以龙井茶20年推广使用、实践为主线,交流分享了茶类地理标志品牌使用的共性问题。从浙江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振兴乡村产业再到浙江美丽乡村的6级联创,做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景色,做到景区村庄互融发展。让来自城关镇的郭艳镇长感慨颇深,她说:“区域不同,基础不同,但发展的理念可以相通相同!”
回去后,我们干什么?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7天培训,最忆最美是竹山学员们在浙大求知的一双双大眼睛,他们在经历一股浙大创新务实的清风激荡,再迎接回去后创新担当的作为。
柳林乡和深河乡都是移民大乡,文化底蕴都很深厚,山水资源都很独特。柳林乡党委书记舒处山说:登高从此次始,人生尽坦途。借助浙江的文旅经验,对接洪坪与神农架公路的提档升级,我们把自然亲切的田园风光,千姿百态的天然物种,丰富多彩的人间乐趣,走出一条新常态下的柳林乡文旅融合新发展路子。
深河乡党委书记陈燕青在课堂互动时迫不及待发言:深河乡的竹笋,茶叶产业已具规模,我们想借助这次培训,和教授建立长期互动合作联系,推动我们的农旅种植、农旅融合、以农促旅的发展。
“轻轻敲开五四花窗,花海波浪微微荡漾,风儿吻着鲜花的脸庞,蝴蝶划着美丽的双桨……”
在风光旖旎的莫干山麓,有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那里花如海、柳如烟,满眼皆是苍翠欲滴的绿色,绿树掩映中幢幢民居撒落其间,房前屋后的月季花蓬勃绽放,曲径通幽的乡间绿道向前延伸……
据资料介绍:这方如今看起来“美得惊人”的土地,过去却“破得吓人”。山上风光无限,山下千疮百孔。村庄布局杂乱无章,垃圾随地丢,污水满地流。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土地抛荒严重,人心涣散,信访问题突出。有人形容“窗含莫干千秋雪,垃圾遮盖半边天”。
在“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的春天里,我们走进了被誉为乡村振兴的“样板间”,长三角的“后花园”——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
来自竹山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董武不停拍摄,记录这里的画面,解说。他说:“这么好的案例,仅我们这一行学员听听太可惜了,要推荐回去让更多的党员干部通过五四村的变化,坚定信心,推动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乡村振兴的经验足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不搞表面很繁荣,实际负债累累的工程,所以这里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指数很高”。来自竹山县农业农村局的党组副书记唐玮这样感悟。
7天时间稍纵即逝,但一场场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路径的课程,让全体学员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