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干部教育资源
“双一流”建设工程刚公布了42所一流大学和111个一流学科,单看这个数字我们很难判断“双一流”与以前的学科评定活动有什么差异。在此,我们选取了13家干部教育基地的数据,希望能从这13所“985”、“211”、“双一流”名校中看出一些端倪。
我们选取的是关于学科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学科数量,依据教育部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所公布的名单。第二个维度是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这是教育部历时二十多年、前后三次对各大学开展的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资格审查工作,截止到2007年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反映了那个时代官方对于高校学科水平的一种权威认定。这项工作已于2014年废止。表中对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数量的统计包括了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数量,这也符合当初评定的规则。第三个维度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这是针对全国所有的一级学科进行综合打分,按照分数进行单项排名,选出拔尖学科。自2004年开始,共开展了三次学科评估,这是历史上对高校的一级学科最系统、最全面的检验与评价。最后一次是2012年的学科评估,共95个一级学科,我们只选取了各一级学科的第一名,其余名次均忽略不计。
这份有史以来对高校学科评估最全面的统计表,在13家干部教育基地高校中反映出了很多信息:
第一,名校基地分为三类,呈现出从强到弱排列的三个梯度。第一阶梯比翼双飞、遥遥领先,第二阶梯注重内功,综合实力很强;第三阶梯剑出偏锋,显山露水,并且与第二阶梯差别较小,具有相互转换的可能性。
一、北大、清华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名校,各项数据均保持高度领先优势,作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阶梯的地位无可争议。在全国排名第一的拔尖学科上,北大、清华均超过10个以上,遥遥领先。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学门类,清华主要集中在工科门类,两校排名第一的学科占了全国的1/3。在国家重点学科上,北大、清华的一级学科都在20个以上(由于历史学门类下的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二级学科均升级为一级学科,北大原先的历史学国家重点学科应该从1个增加为3个),两校的二级学科均超过110个,超出第三位的复旦至少1/3以上,又是遥遥领先。在一流学科上,北大41个,清华34个,清华超过第三位的浙大接近一半数量。所以,从国家这三次重要的学科评定工作来看,北大、清华两校学科齐全,实力雄厚,水平超群,并且分布合理,以人文、理工为主,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牢牢占据第一位的位置,但又全面涵盖了13个门类学科。换句话说,没有哪一个学科门类中找不出北大、清华排名过第一的学科。事实证明了,国家重点培育发展北大、清华两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大、清华两校当之无愧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大学,是培养中央高层领导人数量最多的大学,是党政干部教育培训的首选高校。
二、浙大、复旦处于第二阶梯,综合实力明显,各学科基本功过硬,但学科特色化优势缺乏。在国家重点学科上,浙大、复旦的一级学科均超过了10个,二级学科均超过了70个,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证明了在过去二三十年内的名气和地位。在一流学科上,浙大18个、复旦17个,也是超过除北大、清华之外的其他高校,但优势地位并不明显,只比第5名的南京大学多出2、3个。最后,在拔尖学科上,浙大、复旦就略显尴尬了。浙大有2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复旦却一个都没有,都被其他高校遮住了风头。复旦在全国排名前三的学科上有相当的竞争力,尚有夺魁的可能性。从三个维度来看,浙大、复旦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劲,虽然与北大、清华争第一、第二尚待时日,但在短期内盖住其他高校是没有问题的。只需在个别重点学科上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做大做强,增加几个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便是指日可待。从干部培训领域的情况来看,浙大、复旦现在是党政干部培训的热门高校,浙大每年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数量毫无疑问是除北大、清华外最多的高校。这与其学术地位、学科优势是分不开的。
三、其他9所高校处于第三阶梯,学科实力分布不均,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但在个别学科领域显露特色。在第三阶梯中,南大、人大实力较强,有可能随时登上第二阶梯,北师、武大次之,其余高校三个维度的表现很不均衡。在拔尖学科上,人大、北师、武大、南大、川大都上榜,中山、西交大、哈工大、南开都没有拔尖学科。人大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高校,但主要局限在人文社科领域,理工科相对很弱。在国家重点学科上,一级学科数量是哈工大、南大、人大、西交大靠前,二级学科数量是人大、南大远远超出其他高校,西交大、中山最弱。在一流学科上,南大、北师、中山、武大都超过了10个,南开、川大垫底。所以,从这种分布来看,第三阶梯各大名校的学科优势分布是不均衡,各有优势,也略显不足,要想一跃而上尚需时日。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多数党政机关北大、清华培训结束之后就优先选择浙大、复旦,然后才是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特征:有喜欢武大的,有喜欢中山的,有喜欢西交大的,有喜欢川大的,高校气质、学科实力、城市特征、人文景色、季节气候综合作用,各有各的考虑。
第二,名校基地的阶梯分布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以干部教育的眼光,瞅一瞅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文中,我们已经表达了这个观点,干部教育基地的选择标准与重点建设的一流高校的选择标准一样,重点就在北京、华东地区。现在我们来看,北京、华东地区既是政治核心,又是经济核心,还是教育核心——一流大学云集、一流学科聚集,党政干部基地的重心自然放在这里。北大、清华浓缩吸收了首都的各类精华,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稳居于顶端。第二阶梯就是浙大和复旦,中国金融和经济重镇,同样吸纳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第三阶梯中最有潜力的南大、人大,同样又分布于华东、北京,这为它们继续吸纳资源、扩充实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氛围。所以说,政治与经济的重心在北京、华东,教育的实力在北京、华东,干部教育基地的重点指向也在北京、华东。坐落于北京、华东之外的干部教育基地想要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向世界一流高校迈进,还有非常深远的道路要走。
第三,前八校饱受重视、后五校关注不够。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北师大、中山、武大,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受到了很大的扶持,而人大、西交、川大、哈工大、南开没有得到更多的帮扶。什么意思?对比一下13家高校的一流学科数量与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前八校一流学科数量都大于10个,并且其数量都远远超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量,尤其是中山大学,以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0个拔尖学科的尴尬成绩居然能够得到11个一流学科的巨大恩赐,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惊喜。而后五校,两组数据几乎只是对应关系;最惨的哈工大、南开的数量对比居然出现了倒灌,国家重点学科都入不了一流学科的流,这是多么赤裸裸的打击!而仔细观察前八校,还发现了除了北京、华东三省之外国家关注的次重点,是广州和武汉。当然,细心的人也会发现成都这个微弱的声音,毕竟川大也是以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弱势博取了6个一流学科。在教育学科评定这个版图上,除了不言自明的京沪杭宁之外,还有广州、武汉、成都同样令人瞩目。这就不难理解中山、武大、川大能够源源不断地迎接到越来越多的干部培训班这个事实。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决定了教育优势,决定了干部往哪里走,培训往哪里办。
一份数量统计表,触摸的是数字,掀开的却是五味瓶。原来干部教育资源的衡定与分配,根本不是你理想中的帕累托最优,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马太效应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