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本省民营企业一样,勇于变革创新,敢于争先进取,不少产品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拥有了与国际顶尖企业一较高下的能力。为全面激活国企创新动能,按照浙江省国资委和省科技厅的安排,未来两年,浙江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将年均增长15%以上。
研发投入是国企积蓄决胜未来动能,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牵引。研发强,则企业强。近期,记者走访调研,倾听了浙江国企潜心研发,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浙能松阳光伏电站。资料照片
8个产品成全球隐形冠军
占地近7平方公里的浙江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干净整洁,绿树萦绕,完全没有过去化工企业“大烟囱、怪气味”的生产现象。作为浙江化工业的摇篮,巨化集团是一家有62岁年龄的老国企,也是一家冉冉升起的独角兽新星。
“我们氟制冷剂、甲烷氯化物、PVDC等3大类8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并将有一批极具市场潜力的黑科技产品量产上市。”浙江巨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黎旸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位在巨化集团工作了28年的专家型老总,对巨化集团这些年锐意创新的故事如数家珍。
做深做精老本行,推进氟制冷剂以及含氟特种功能性材料的研发应用,是巨化集团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以广泛运用于空调、冰箱等领域的氟制冷剂为例,公司二十年前成功研发出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的第三代制冷剂,2016年又成功研发出可大大降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第四代制冷剂,该产品大规模使用后,将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周黎旸说,巨化集团近年来还研发出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5G通讯、半导体封装等领域的含氟特种新材料,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产业优势,巨化集团十多年如一日相继研发生产出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新一代汽车内外饰零部件GMT新材料、新型食品膜材料(PVDC)等高精尖产品,不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和产品出口。
以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为例,2015年以前,该产品生产技术主要被欧美、日韩等国家控制,中国完全依赖进口。2016年,巨化集团首次实现最高等级(ppt级)氢氟酸、氟化铵、缓冲氧化蚀刻液(BOE)、硝酸、硫酸、盐酸、氨水等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的产业化,品质一举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相关产品目前出口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技术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这些‘高精尖’产品,公司今年还成功研发出一款黑科技产品——运用于大数据中心的全氟聚醚冷却液。”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树华说,大数据中心使用该冷却液后,服务器将始终处于40度的状态下工作,数据中心能耗水平也将下降90%。
依托于科技创新,巨化集团近年来收获了大量的荣誉:近四年来,巨化集团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巨化集团经营收入为252.46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322亿元;企业利润总额由2016年的4.17亿元有望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元。
回顾过往,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仲明说:“巨化是吃着科技创新饭发展壮大的。下一步集团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朝着成为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化工龙头企业迈进。”
环保新技术拿下4亿海外订单
“现在雾霾天少了,天变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晾晒在外的衣服也不怕落满灰啦。”家住浙能嘉兴发电厂附近的村民方友根说起家门口的环境之变,频竖大拇指。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发电厂运用了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
浙能嘉兴发电厂三期8号机组超低排放系统设备。资料照片
据浙能嘉兴发电厂副总经理童红政介绍,电厂通过对燃煤机组现有脱硝、脱硫和除尘设备的提效改造,排放的烟气污染物达到甚至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的排放标准,电厂因此每年可约减排二氧化硫3900吨、氮氧化物4900吨、粉尘1700吨,超低排放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但烧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一度让公众“谈煤色变”。回应新时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立于2001年的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经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浙能集团2014年首创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创了中国煤炭清洁利用的新时代,让燃煤机组像天然气发电一样超低排放成为现实。
“高适应性、高可靠和低成本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应用为中国绿色发展贡献了浙能力量。”浙能集团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朱松强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70%以上的燃煤电厂应用了该项技术,并为社会节约用能成本超1万亿元。
这项带来巨大社会效益、促进中国燃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让浙能集团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这,也是浙江省该项奖励零的突破。
从陆地到海洋,浙能集团对绿色环保技术的追求与创新从未停歇。
2016年10月24日至28日,国际海事组织第70届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更高的含硫量标准,即船用燃油硫含量应不超过0.5%m/m,对海船废气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嗅”出商机的浙能集团,借助其在燃煤烟气污染治理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把目光瞄准了船舶脱硫领域,其旗下的浙江天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用6个月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船舶脱硫技术的研发运用,由于该技术过硬、综合性能高,短短1年半时间,就在众多国际同类设备改造商中脱颖而出,拿下4亿美元海外订单,涉及改造的船只100多艘。
“如果说之前开式船舶脱硫技术让我们进入了全球船舶污染物治理领域,那今天混合式船舶脱硫技术的成功研发及应用,让我们真正从技术上实现了该领域的全球领跑,为全球海洋及大气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浙能集团所属天地环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豪波说。
秉持科技创新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社会进步的浙能集团,近年来还在农村污水环境治理、新能源及储能、资源化利用及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坚韧不拔而又胸怀天下。谈及未来发展,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亚辉说:“浙能集团将继续发扬锐意进取、能源为民的精神,顺应世界能源产业发展趋势,锚定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十四五’末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并力争成为一家世界级的能源创新企业。”
宁波钢铁基地码头。资料照片
让中国电池用上国产壳钢
电池人人用,然而很多人不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电池是中国制造,而浙江又是国内最大的碱性电池产地。2019年,中国碱性电池产量达1200亿个,但一片毫不起眼的电池外壳用钢,却长期依赖进口。打破这一局面的,正是杭钢集团旗下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创新努力。
“2020年5月,我们成功研发出电池壳钢,质量达到国际水准,产品已经在国内主要电池厂家试用,一举让中国产电池用上了中国钢。”时任宁波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文豪说,电池壳钢的配方其实并不难,国内很多钢厂都知道。但是,电池壳从炼钢到冲制成壳需要10多道工序,工艺控制要求高、难度大,要炼出适应每道工序加工要求的电池壳钢非常不容易。
为生产出能替代进口的电池壳钢,宁钢公司闯过了不少难关:一卷2.5毫米厚、20吨重的电池壳钢热轧钢卷,经冷轧至0.25毫米厚的钢带,平铺后约有1万平方米,相当于20来个篮球场大小,但上面不能允许有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砂眼或孔洞,公司最后通过提高钢水纯净度、真空冶炼等多种技术手段,达到了品质要求。
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助推下,宁钢公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宁钢新产品总产量达到80余万吨,开展重大科技进步项目20个,总结先进操作法29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新增效益8000多万元。
除了钢,创建于1957年的杭钢集团还有金属3D打印技术、浙江省单体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搞科研,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但这不影响我们致力技术研发的决心。”杭钢旗下浙江省冶金研究院钎焊材料领域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制造夯实“杭钢基石”,3D打印拓宽“杭钢维度”,大数据成就“杭钢深度”……“身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杭钢集团将用科技创新塑造企业永续发展之魂,不断续写科技兴企的新篇章。”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说。
推荐课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视角下的国企基层党的建设;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构建国企内部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新时期构建管资本的国资监管体制的路径方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与转型案例分析;国有企业战略营销与强势品牌策划;数字经济助推国有企业新旧动能转换;跨界、融合、创新、促发展——国企对话浙商等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