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科创+产业”之路,怎么走好?

发布日期:2019-12-13

       长三角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如何把这些优势拧成一股绳?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如何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本报邀请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处长奚灵平、湖州市南浔区长三角办主任董海辉和杭州牛墨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跃仁,共同交流探讨。

创新“朋友圈”,如何做大

  问: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成为趋势。长三角地区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分布并不均衡,如何实现共享共用?

  奚灵平:长三角地域面积不到全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常住人口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却拥有全国20.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全国近20%的两院院士。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如何让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要从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几个方面入手。

  围绕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这一目标,浙江今年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聚集长三角地区2420家服务机构的3.1万余台(套)大型科学仪器,总价值超过360亿元;多方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立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整合资源、连接市场的农业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模式;加快建设上海闵行、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布局建设纳米技术、新材料等17家特色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今年前11个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7905项,合同金额近241亿元。

  董海辉:作为基层单位,我们考虑更多的是高科技人才的流动问题。

  随着沪苏湖高铁的推进,将来南浔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车程都在1小时左右,这为南浔招引长三角地区优质人才、共享科技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初,南浔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建立了深度合作,设立了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南浔工作站,共建沪浔协同科技大市场,全力集聚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创资源。

  最受益的自然是企业了。以浙江彩蝶实业有限公司为例,他们在传统纺织产业功能性面料研发领域一直无法攻克难题,如今依托沪浔科技大市场,企业对接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专家孙晋良,双方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于破解发展难题起了关键性作用。

产业分工协作,怎么强化

  问:协调共进抓产业是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长三角区域内,协同布局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已是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大家该如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避免产业“同质化”?

  董海辉:地缘相近往往伴随着产业相通。就拿电梯产业来说,浙江是电梯生产制造大省,其中南浔就有40多家电梯制造企业,江苏吴江的电梯整机产量在全国占比也不小,上海则是电梯制造与电梯配件产业集中的区域……从产业布局上看,中国电梯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基本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同质化”不可避免。

  制定“长三角产业地图”,非常有必要。用产业地图的方式,体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提高重点产业集群的标识度,有利于引导产业和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

  当下我们应该干什么?南浔要想在“长三角产业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率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针对电梯、电机、电磁线、木地板组成的“三电一板”产业,南浔正在做精优势、补齐短板。在政府主导下,电梯产业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展智能化改造;木地板企业逐步转向实木地暖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有国家、省级重大创新项目170多项。

  杨跃仁:长三角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占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浙江拥有一批优秀的新材料企业和技术领先产品。

  作为一家立足石墨烯应用领域产学研的企业,该在哪里发展,我们曾深思熟虑。去年,我们联合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决定在金华筹建石墨烯泛碳材料产业园。

  对企业而言,最好的产业格局布局,除了地方政策支持外,还要获得物美价廉的上游原材料供应,或实现下游企业需求的对接。选择金华,是因为附近的宁波就是石墨烯制造上游企业的集聚地区,我们能够获得优质的上游供应商产品以及大量的石墨烯人才。同时,东阳、义乌、永康等地集聚着家居、纺织、新能源等产业,都需要石墨烯热力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合作机会。这就是产业分工协作的好处。

  今年我们加入了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不仅强化了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合作,还能消解产学研隔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创与产业,怎么相加

  问:独行快,众行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就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过程中,“科创+产业”怎么加?

  杨跃仁:产学研转化一直是个难题。作为企业,我们深刻了解产业痛点和消费者需求,有着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量产的能力,但打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之间的“任督二脉”,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当然,我们也在进行不断地尝试,如通过协同研发、股份合作、战略协议、共同筹建实验室等方式,争取在多个热力领域逐渐形成技术突破。

  董海辉:近年来,南浔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早在2017年,我们就创建了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基地试点工作站,并推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1+3”模式。建立实体化市场化运行工作站,依托科技大市场的资源,可对接长三角区域内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到“点、线、面”结合,同时创新运用科技创新券等方法。

  奚灵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区域协同,要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

  目前,我们正在整合集成三省一市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政府的政策引导,更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联合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比如,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产高端光刻机的整机研制与产品化任务,浙江启尔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光刻机四大核心部件之一的浸液系统研制与产品化任务。双方紧密互动、深度融合,在光刻机浸液系统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实现了从技术研发体系到质量管理体系再到企业治理构架的高度统一,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各上游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成长,实现了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阅读
推荐课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对比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于浙江视野的观察与思考》《大湾区和都市圈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视野下的“引江济淮”“引江济太”工程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机制建设研究》《打造长三角最具标识度的文化城市》等
 
(来源:浙江在线)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3914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委托浙大举办侨商青年企业家研修班

浙江省委统战部(省侨办)...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在浙大举办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民政厅...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浙大启动

辽宁省2024年乡村产业...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专题班

福建省委组织部在浙大举办...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在浙大举办海外中青年侨领研习班

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