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杭州召开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动员大会,提出打造“AI无限想象之城”。
实际上,今年10月17日,杭州就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块“国家试验田”如何“耕耘”?杭州在酝酿一月后,迈出了关键一步——
《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及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亮出了杭州的建设目标、时间节点、实施路径等。
在全国城市都在抢占人工智能风口之际,杭州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全国7个试验区之一?试验区落地,将如何推进杭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杭州又将为全国“先行先试”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这块“田”为何交给杭州来耕?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动员大会现场
对“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杭州市民并不陌生。这座城市的日常,已经融入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影子。
比如,刷脸支付的无人超市,实时调节的交通信号灯,“先看病后付费”的就医体验……所有的这些,背后都是杭州在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产业等方面的积累。
杭州能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正是依靠这些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的积累。
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家底”有多厚?
在基础研究方面,浙大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硕士培养和学术研究,1982年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室,是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源地之一;
在平台布局方面,杭州有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之江实验室、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重器,创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等4个人工智能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了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在人才集聚方面,杭州目前约有7000名人工智能人才,并有一批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家;在产业发展方面,拥有5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数据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安防等处于领先地位;在融合应用方面,杭州城市大脑正快速推进……
虽然起步早、基础不错,但杭州亦有不少短板:在与全国先进城市同台竞技时,杭州依然存在优质高教资源短缺,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全链条仍需完善等诸多问题。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缺的不是场景应用,而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就是整个闭环操作。”传化智联智能化技术中心总经理张岭告诉记者。
这块“田”杭州准备怎么耕?
认清了优势,锚定了短板,杭州捧出的两份征求意见稿就是纲举目张、执本末从的“出师表”。
在业界,普遍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与蒸汽机、电力、互联网相提并论,认为它是“革命性力量”,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
这一“革命性力量”,正在重塑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耕耘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试验田”,杭州要以“智”提“质”、优“治”、增“祉”。
以“智”提“质”,就是推动杭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虽然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专家认为,未来几年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和产业版图形成的重要窗口期。
耕耘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试验田”,让杭州能够抓紧布局、抢占先机,努力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加快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驱动。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企业是主体。“华为公司在杭州成立了杭州研究所,扎根杭州,深耕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将和之江实验室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生态。”在动员大会上,华为公司智能计算领域副总裁张迪煊透露,在合作中,将公布多个平台和计划来协助杭州实现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以“智”优“治”、以“智”增“祉”,则能更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杭州已尝到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和民生福祉的甜头,城市大脑在优“治”和增“祉”方面已发挥一定的作用。
比如,作为城市大脑首个应用“数据治堵”已实现每2分钟对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进行一次扫描,通过数据不断优化调控方案;“先离场后付费”便捷停车已实现杭州城区主要停车场库全覆盖……
耕耘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试验田”,杭州致力于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推动提高民生福祉,为生活在杭州的人们提供更多幸福生活的智慧解决方案。
这块“田”能结出什么样的“杭州硕果”?
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其实是又一项“国家任务”被交到了杭州手中。
这个任务是什么?
在科技部的复函中讲得很清楚,就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在引领浙江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并形成经验,对杭州来说,既是鼓励,也是压力。
在28日的动员大会上,杭州提出努力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主阵地、场景应用先行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向世界提供“杭州样本”。
比如,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要实现新突破,形成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目标培育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10家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总规模2000亿元以上;打造20个以上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引进培育40名以上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顶尖科技人才、1000名以上高端研发人才以及5000名以上高级技术人员。
在记者看来,除了技术、产业、应用等,杭州还应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供具有杭州特色的“解决方案”。
比如,杭州既有浙大、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亦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为等龙头企业。如何集众之所长,探索共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大课题。在这方面,政府与市场主体协同共建的城市大脑,具有参考意义。
再比如,探索研发机构组织模式方面的创新。之江实验室就是浙江省、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这样创新组织模式的研发机构,可以再深度探索。
此外,在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创业孵化等政策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安全框架、法律伦理等方面,杭州也大有可为。
在国内兄弟城市纷纷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步伐的当下,时不我待的杭州必须要有勇闯“无人区”的勇气,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开展更具改革意义的探索,努力建设成为“AI无限想象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