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培训学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浙大培训基地

0571-86971085
88273072

王承绪:一位百岁老人与浙大的世纪情缘

发布日期:2018-04-02
80多岁仍处学术盛产期,90多岁仍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91岁成为全球唯一一位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的专家学者……
他是王承绪(1912年6月-2013年11月)。他与浙大有着跨越世纪的不解情缘:20岁时进入浙大学习,35岁时从英国回到浙大任教,成为浙江大学比较教育学创始人,教书育人直到102岁时逝世。
在他长达80年的学习、教学和研究生涯里,他的渊博学识,他的爱国之心,他的高风亮节,他的至善美德,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比较教育学专家学者,还成为了后人不断效仿的楷模。
 
这位江南才子,从小就与教师结缘
1912年6月,王承绪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6岁时进私塾,熟读“四书”,从小就接收了良好的教育。可是,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无法承担那些学费昂贵但“钱途”光明的学科。有强烈求学欲的王承绪,选择了师范科,因为当时政府承诺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师范学校推出了免费教育政策,且毕业之后还能获得小学教职。
这一个选择仿佛冥冥中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1931年我师范毕业当小学老师,后来出国学教育,回国后教书,都是教育,有70多年了,脑子里面就是教育,就是想着怎样把教师做好,把当教师的本领学好,把外国可以借鉴的东西都学好。”
1932年,王承绪在无锡师范附小服务一年之后被保送至南京中央大学。但由于学潮,中央大学解散,于是借读于浙江大学。借读一年后,决定留在浙大学习,从而确定了一生的研究道路。
当时,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有着一系列的名家大师:郑晓沧、孟宪承、俞子夷、庄泽宣……浙江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也十分丰富,当时就住在文理学院图书馆旁边的王承绪,总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从大一开始就不断向杂志投稿,介绍国外新教育,文章不断被录用,也坚定了他从事教育的决心。毕业后,他自然而然地留在了浙大。
 
这趟回国路,等了六年多
1931年9月18日,抗日战争爆发,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王承绪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决定报考公费留学生。1938年,王承绪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庚子赔款官费留英考试,并金榜题名,顺利远渡重洋,圆一个教育梦。
可好景不长。1939年二战爆发,1941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疏散到诺丁汉,留学英国的王承绪一面读书,一面写论文、做报告,还利用晚上时间学俄语——他希望有机会能取道苏联返国。可一直到1941年学业完成,俄语也学会了,教师证书和硕士学位都拿到了,但仍然没有办法回国:没有飞机,轮船也被军方征用,他只好继续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
1946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到访英国,并邀请王承绪回浙大任教。那时,考虑到夫人赵端瑛已完成学业,于是王氏夫妇就决定一有船即立刻回国工作。
1939年王承绪和夫人在法国凯旋门
 
赤子归心似箭,怎奈山水千万重。由于大战后海上交通恢复很费时日,王承绪夫妇在1946年暑假订船票,直到1947年1月才有船位。他们坐上了战后英国开往上海的第一艘货轮离开了英国。因为是货轮,沿途许多港口都要停靠,卸货装货,三个月后才辗转到达上海,继而到杭州。
当时,浙江大学西迁办学七年后复员东归。尽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杭州物价飞涨,政局动荡,生活艰苦,但王承绪丝毫没有后悔回国的选择。他始终认为,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特别的理由,不为名、不求利、不为享受,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终究要落叶归根一样自然。
 
这门比较教育学,教了一辈子
回到浙江大学的王承绪,先后开设了《比较教育》、《外国教育论著选》等课程,主持编写了建国后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主编了《比较教育学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等重要著作,翻译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论著选》等诸多经典著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宝库,对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比较教育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人民相互了解方面具有特殊的积极作用。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人应当加强国际化的训练,融入国际学术圈,融入国际化的时代,成为国际型学者。因此,在公派留学机会弥足珍贵的20世纪80年代,王承绪亲自与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教育机构联系,多次组织安排年轻教师和博士生赴研究对象国实地考察,并亲自审定考察计划方案。
他牵头在浙江大学成立了“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联系中心”,在80多岁高龄坚持出国考察,参加国际教育组织会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推动APEID各成员国之间合作,推动教育创新与社会发展。
2003年,王承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授予“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语句:“鉴于其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记者采访他时,他只平和地笑笑:“做了点可以做的小事,算是纪念和鼓励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据统计,1979至1989年10年内,共计有2697篇论文在我国4种比较教育期刊(《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外国教育资料》和《外国教育研究》)上发表,还有58种比较教育专著出版,65种译著。这累累硕果,其实都离不开这一学科的泰斗王承绪的努力。
 
与浙大的情缘,跨越一世纪
1932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1946年又受竺可桢校长之邀回母校任教直至2013年逝世,王承绪与浙大、与学生之间,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他的学生、现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曾表示,先生一生有“三爱”:爱国家、爱学生和爱书籍。在一次访问结束准备搭乘飞机回国时,王承绪因为买的书太多导致行李超重,碰到了麻烦。经交涉,机场答应可以适当增加行旅重量,但必须放弃一些图书。
但王承绪不肯,因为这些资料十分宝贵,是花了大力气才找到的,国家研究很需要,学生做论文很需要,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当徐辉告诉机场方面王承绪的留英经历和学术荣誉后,机场方面也敬佩一位80岁老人的爱国爱生情怀,破例为他放行。
在浙大,85岁王承绪仍活跃在教学一线。据学生、现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蒙成回忆,王承绪上课一讲就是一下午。每到下午4点钟,学生们都跟他说:“王先生,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到这里吧。课后我们再好好看书、消化。”但他总是说:“还有时间,我把这两段再讲完。”就这样,往往要到下午5点钟才下课。
90岁时,王承绪仍然到图书馆亲自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研究生论文选题做好前期掌握动态的工作;批阅作业认真仔细,上课一丝不苟,乐在其中。
为表彰先生为浙江大学作出的卓越贡献,学校特于2009 年向先生颁发了最高荣誉奖——“浙江大学竺可桢奖”。2010年的教师节,经全校师生的民主推荐和投票评选,王先生光荣当选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
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表示,这是广大师生对先生的崇高风范表达敬意的最好体现,也是送给先生百岁华诞的最好礼物。他勉励浙大师生,学习他心系国家、献身教育的爱国情怀;学习他开宗立派、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学习他修德甄善、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学习他淡薄为怀、物我两忘的可贵品格;学习他桑榆未晚、彩霞满天的不懈追求,传承和发展先生开创的事业,为浙江大学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
浙大培训 6250
浙大干部培训 分享

新闻分类

重点开班

MORE+
河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厅委托浙大举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培训班

河北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

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举办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法》管理干部培训班

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举办贯...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科学技术厅委托浙大举办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题研讨班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科学技...

上海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线下集中培育学习在浙大结业

上海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中国城发会城投专委会委托浙大举办城投大学堂专题培训班

中国城发会城投专委会委托...

FOLLOW US @ SOCIAL MEDIA

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