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解码浙江:40多个机构参与“头雁”培育,为何这所高校数一数二?
更新日期:2024-01-23 访问次数:1086次
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2所优质高校都积极参与到了“头雁”培育的承接工作中。其中,浙江大学是全国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头雁”培育任务最多的高校之一。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副主任刘继荣在1月19日举行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座谈会暨项目阶段性总结会上介绍说,这两年,浙江大学共承担了陕西、河北、湖南、贵州、辽宁、福建、青海、宁夏、上海、江西、天津共11个省3000多名“头雁”的培育任务。
“你校高度重视‘头雁’培育工作,目标定位明确,制度建设完备,积极开展系统培育,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在‘头雁’研讨交流、‘头雁’项目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导师’师资配备、线上学习平台等方面富有特色,并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对42个“头雁”培育机构开展了评价,浙江大学排名第二。
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这场阶段性总结会邀请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研究专家,农业农村部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农办原副主任,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总顾问顾益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学院“头雁”项目总顾问黄祖辉;《小康》杂志副社长,《解码浙江》系列丛书主编赖惠能;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学院2022年贵州省“头雁”项目总导师王岳飞;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办原主任,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汪自强;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农业试验站副站长,学院2022年湖南省、江西省“头雁”项目总导师宋文坚;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学院2023年贵州省“头雁”项目总导师娄火明;传化集团原党委常务副书记,传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总裁,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原副会长朱肖祥;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安吉县农办原副主任兼旅委副主任任强军;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电商部部长,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研究员施昌彦;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党总支书记何允辉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头雁”培育项目的顾问、指导老师们,共商提升之策。
贵州大学茶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中国茶叶学会理事,学院“头雁”项目指导教师吕立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原植物科技学院院长、休闲农业研究院院长,学院“头雁”项目指导教师邓建平;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谢仲桂通过视频,远程分享了他们的优化建议。
从老师“讲得好”到学科“强支撑”
“来浙大上课笔芯写空了一把”“视野打开了,原来只知道埋头干,对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说不清、道不明,更不懂得从中发现机遇”“品牌怎么打、电商销售怎么做、三产融合怎么搞,专业的老师讲完配合现场教学点位实地考察,我们恨不得马上就回去干”“没想到老师给我们上完课又来到我们基地上、茶园里、工厂里手把手教我们”……这些都是“头雁”们对于在浙大学习的反馈。
乡村振兴,浙江一直是领跑者。
20年前源起于浙江的“千万工程”已经从一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工程,不仅具有全国意义,更具世界价值。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有力有效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与以往的会议不同,这次会议特别提出来学习“千万工程”,最重要的是学习它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毫无疑问,承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浙江优势明显。
“去年浙江大学为我省培育了300名‘头雁’,他们回乡后,在带动产业发展、支持家乡建设、做好联农带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河北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人才培养贡献了浙大力量。”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吴更雨在2023年度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班仪式上说,浙江发展理念先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质量高,值得河北学习借鉴。
只有地缘优势还不够,为了让“头雁”们能学到浙江经验的精髓,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
首先是建智库,邀请“三农”领域相关专家就“头雁”项目顶层设计、整体实施、授课师资、现场教学、平台搭建、成果呈现、品牌宣传等内容进行指导。
其次是问题导向,在培育前,通过电话、短信、群收集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所有培育学员的知识水平、产业分布及规模、技术需求等信息,从区域、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培育需求等多维度学员精准画像,根据画像有针对性地研制项目教学实施方案。比如同是茶叶大省的贵州,在“头雁”培育第一年就想来学浙江如何发展茶产业,从总导师到课程设计再到课后设计斗茶等环节,统统都是茶元素。学回去后发现针对性强,效果很好,第二年又确定了山区机械强农的新主题,“八山一水一分田”向“七山一水二分田”取经。
第三是选优多元化授课师资及实践帮扶师资,以保证“头雁”培育质量。综合师资专业背景、教学评价等因素,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聘请授课教师及帮扶教师432位,其中浙江大学涉农领域学科专家教授76余位;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浙江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专家共265位;省外农业领域优秀师资91位。除了保证专业度,更要考虑实战性。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配强了实战型指导教师,确保每位学员至少有一名指导导师。这些优秀的老师们为“头雁”贡献了150余门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实用技术、农产品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茶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发展、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村新型职业经理人培育等。教学方式也形式多样,包括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案例教学、圆桌论坛等。
图:创新教学方式
除了老师“给力”,还要学科支撑!这是顾益康和黄祖辉两位总顾问对“头雁”培育共同的期待,这些“头雁”有文化、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正处于发展壮大期,迫切需要在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经营主体转型升级、企业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头雁”培育课程的完善与优化不仅要依靠继续教育学院的力量,更要充分发挥出浙江大学涉农优势学科和多学科交叉优势,把“头雁”培育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直与300多位“头雁”保持线上交流的朱肖祥老师在和学员们日常沟通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他说,“头雁”培育是希望他们既要当“龙头”更要当“雁头”,不仅要学技术层面的东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都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学科支撑,帮助“头雁”系统提升。
从“单打独斗”到“建朋友圈”
“头雁”项目犹如一道光,为“单打独斗”的我们打通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任督二脉”。这是上海“头雁”在浙江大学培育后最深的体会。
除了课程供给,还要搭建平台。2023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头雁”培育过程中创新打造跨省“头雁”学员沙龙,组织了同期在校的7个省的学员开展跨省“头雁”交流会。目的就是搭建不同省份学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借鉴他山之石,破解产业难题,探寻跨省合作机遇。
图:“头雁”跨省交流
相同的产业,跨省交流就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侧重茶产业主题的跨省交流就是个典型案例。
“贵州茅台和瑞幸咖啡的品牌联合火了一把,我们茶叶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个思维做联名产品?”“浙江三产融合做得很好,茶的背后还有茶艺、茶禅、茶诗等文化元素,如何融合?”“福鼎小叶制作乌龙茶,做青要求有哪些?在焙火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浙江、贵州、福建均为茶产业大省,三省“头雁”之间的交流就像一场场“策划会”为未来强强联合谋出了不少现实路径。
不只是跨省交流,产学研对接会、农产品推介品鉴会等都是为了帮助“头雁”从“自己干”到“一起干”。
“我们有产品,他们有市场;我们有好的初级农产品,他们有成熟的深加工技术;我们想拓宽渠道,他们有电商资源……如果不是都来到了浙大,大家可能不知道彼此这样互补。”来自湖南的“头雁”曾在“头雁”会客厅节目中表达过他们的愿景,期待通过“头雁”培育建立起跨省域的“头雁”产业联盟。
建立朋友圈,这本就是“头雁”培育项目的初心之一。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教育培训处副处长顾鹏在浙江大学去年9月举行的贵州省2023年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仪式上就介绍过,通过“头雁”培育,他们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有的重新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有的获得了金融机构融资,有的和同学们结成了发展联盟,抱团闯市场。
为了更好地建立“朋友圈”,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头雁”数据库。王若飞、娄火明、汪自强等老师都“点赞”这一做法。他们建议数据库要给学员精准“标签化”、建立学员“地图册”,这样既可以分类指导,更可以为建立产业联盟打基础。
图:“头雁”培育导师实地指导帮扶
从“单向培育”到“双向宣推”“影响决策”
“头雁”培育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具有“长尾效应”的持续性行为。
一个月的集中授课,一学期的现场学习,一位导师帮扶,一系列扶持,“头雁”培育“四个一”的模式就注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培训。
政策扶持是关键。要将带头人的素质能力培育与政策配套支持统筹起来,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去年10月在浙江大学举行的2023年“头雁”项目浙江大学第3、4期班开班仪式上,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就如是强调。2023年,湖南将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写进了省委1号文件,希望做好对“头雁”成长发展的支持与服务,积极推动集成政策、资源、要素和平台,给予立体式、全方位保障。
“我们一直在解码浙江,解码浙江究竟做对了什么,全国能向浙江学什么,浙江作为‘重要窗口’又能向世界展示什么。”赖惠能说,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创新打造的“头雁”圆桌论坛的固定环节就是解码浙江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尤其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政策上的突破,“各省‘头雁’就有个参照系,如果我的产业想更进一步,还需要政府支持什么。”
过去这一年多,来自8个省的59名“头雁”走进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小康》杂志共同打造的“头雁”会客厅节目。
“从漫谈到聚焦三个问题谈,从干坐着谈到带着货上来谈,会客厅节目也经历了两次迭代。”《小康》杂志社华东中心负责人、“头雁”会客厅节目主持人周宇介绍说,会客厅节目希望给每个来到浙江大学的“头雁”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说创业故事、展示他们的产品,同时还会请他们说一说对本省涉农政策、资源、要素供给的期待,“金融保险、农业标准地改革、乡村运营配套政策是大家提及最多的内容。”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解决乡村内生发展困境的主力军。期待“头雁”培育的系统工程可以真正帮助他们插上了产业腾飞的翅膀,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站得稳、飞得高。
(来源:解码浙江)
本文由浙江大学培训官网整理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