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周五),欢迎您登陆浙江大学教育培训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浙大简介 >> 浙大校训
浙大培训中心

/重点项目/

 
校训
求是创新
 
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
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浙大精神
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公布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的通知
党委发〔2015〕71号
 
纪委,各院级党委、直属党总支,党委各部门,各党工委,工会、团委,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汇聚形成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自2012年12月以来,学校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大力弘扬求是创新文化传统,深入总结提炼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
 
       活动开展以来,各院系、部门、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高度重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了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征集、浙江大学核心价值观专项研究、“我们的价值观”提炼专题座谈会、“我们的价值观”征文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举办各类座谈研讨40余场,组织讨论1000余次,共征集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浙大精神表述方案200余份,逐步形成了统一认识和一致的意见建议。2015年11月5日,学校第135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表述方案。经研究决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及浙大精神
 
       1.校训
       求是创新
 
       2.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
       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3.浙大精神
       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
 
       二、准确把握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的内在关系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既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路径,也体现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核心特征。“求是创新”校训是浙大人共同价值观与浙大精神的基础性要求,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特殊传承。
 
       共同价值观是基于特定社群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的共性概括,是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共同思维或取向。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是针对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加以凝练的个性化价值表达,体现鲜明的行为导向和具体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浙大精神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对校训与共同价值观的进一步升华,是引领大学办学与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积极弘扬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
 
       学校各单位要把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心理、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要发挥校报、广播、电视、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作用,撰写一批理论文章,开展深度报道,推出多样文化产品,挖掘践行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要科学运用课堂宣讲、支部生活、文体活动等多种渠道,推进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浙大精神进课堂、进支部、进社团,使师生耳熟能详,积极践行。
 
       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宣传践行校训、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及浙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践行活动与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和贯彻“六高强校”战略结合起来,将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内涵上来,进一步传承“求是创新”校训,进一步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浙江大学
2015年11月26日
 
 

 

浙大校训
求是创新”的渊源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可桢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可桢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甬祥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求是创新”是新时期求是学子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浙大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
释义

 

      勤学:基本义是指“勤奋学习”。《东观汉记》中的《桓荣传》有记载曰:“ 荣,少勤学,讲论不怠,治《欧阳尚书》。”唐代韩愈所著《进学解》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清代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十四》:“《示儿》诗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备述屋宇之垲爽,妻受诰封,所往还无非卿大夫,以诱其勤学。”可见,倡导“勤学”,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修德:基本义是“培育德行”。《左传•庄公八年》记载:“《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归心》:“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 讲究德性,是中华文化最推崇的人的品行标准。《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具有良好德性品行或德行品格的人,方能立于天地,为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明辨:基本义是指“明辨是非,分析事理,认识规律,掌握真理”。《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清代姚鼐的《赠孔撝约假归序》云:“言忠信,行笃敬,本也;博闻明辨,末也。”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一文中指出:“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求是精神就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当中,不断地发现真理,追求真理。
 
      笃实:基本义是指“踏踏实实”“忠诚厚实”。《易•大畜》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后汉书•郎顗传》:“岂不可刚健笃实,矜矜栗栗,以守天功盛德大业乎?”《南史•韦放传》:“ 放性笃实,轻财好施,於诸弟尤雍穆。” 唐代韩愈的《独孤府君墓志铭》记载:“宪公躬孝践笃实,而辨於文。”宋代苏轼的《用前韵再和孙志举》曰:“愿子事笃实,浮言扫谵谆。”所表达的是做人做事的踏实精神,为人的忠诚厚实的品格,也与求是精神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精神是一致的。 
 

 

浙大精神
释义

 

      海纳江河:基本义是指为人做事均要有宽广的视野、胸怀和格局,能够像大海那样,位低却能以其宽广而纳百川,以铸就自身的博大、深沉和厚实,且永不枯竭。《三国名臣序赞》曰:“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之句,意为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寄寓浙大人要有宽广的胸怀,纳天下之才,成就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伟业。
 
      启真厚德:基本义是指探索真理,尊重规律,做到“真”与“善”的统一,也即至真、至善、至美,体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理念,培育德性,厚实德行,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校歌“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之句,与浙大的“求是”校训精神是一致的,“真”指的就是“真理”,“启”是发现、探索、启发、追求的意思,故寄寓浙大人要有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启迪民众,追求真理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样才能培育自身深厚的德性、德行,并立于天地间,置于不败之地。
 
      开物前民:基本义是指接触实际,勇于实践,引导、启发民众,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勇敢前行。开物,具有不断探索,大胆前行之意。《易•系辞上》:“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高亨注:“前,先导也。此句言圣人取此神物蓍草以占事,作人民用以占事之先导。”后以“前民”谓以“引导人民”之意。校歌“何以新之,开物前民”之句,寄寓浙大人要肩负天下使命,不断创新,引导前行。
 
      树我邦国:基本义是指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邦国”意指国家,晋代刘琨的《劝进表》曰:“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代杨炯的《少室山少姨庙碑》记载:“瑶臺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牓嘉声,茂君亲之典礼。”校歌“树我邦国,天下来同”之句,寄寓浙大人要有“家国”的鲜明意识和崇高情怀,做到胸怀祖国,放眼天下,真正做到如宋代大儒张载所指出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来源:浙江大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通讯地址
 
☎ 联系电话
0571-86971085   0571-88273072